第567章 吴玠评判张置使(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吴玠见莫小儿讽刺揶揄,长叹一声道:“置使大人也是爱国心切,急于要将蛮夷赶出中原,才组织和发动了富平之战;再说,富平之战也是得到皇上许可的!”
  莫小儿道:“小儿不是讽刺置使大人的战略,说的是他的战术!陕军这些年来一直是各自为阵,玠哥哥当年统帅陕军时那种团结向上的士气早就不复存在!更错误的是,置使大人让刘锡做前线指挥官!”
  众将士见莫小儿这么来说,便都议论纷纷……
  不可否认,富平原之战,是宋金战争中一次大规模的大兵团会战,宋军方面出动了六个军区,十八万人马,号称40万。
  但张浚轻率集结重兵,仓促进行反攻,在战役指挥上恃众轻敌,互不协同,以致大败。
  这恐怕就是文人治军的弊病,有宋以来,朝廷不少主力部队都是文人掌权。
  不能说文人掌握兵权就不好,向北宋前期的范仲淹,就是文人执掌兵权的一个范例,范仲淹是个大文人,执掌兵权后照样杀敌报国。
  可张浚就不一样,张浚有文人的潜质,却缺少范仲淹那样的军事才能;而且张浚还有刚愎自用之嫌,在战略上就轻视金兵。
  再一个就是赵哲,他的遁逃有可能是避实就虚,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但结局却是惨烈的。
  赵哲的部队一溃逃,整个宋军纺线全部图本瓦解,正应证了“兵败如山倒”这句古语。
  战争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战场上的千变万化也是很难扑捉;但宋军见赵哲的
  而一开始处于劣势的金军,由于及时调整了兵力部署,集中优势精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宋军防线溃败。
  富平原之战以宋军的最后失败而告终;富平之战宋军失败后,局面彻底改观;双方重新洗牌!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阵,吴玠不禁扼腕长叹,扬声说道:“一场本该胜利的战役,就因为赵哲部的逃跑,而导致全军崩溃,实属罕见!看来这是上苍不佑大宋哟……”
  吴玠的感慨不无道理,如果从深层次方面总结富平之战宋军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军队建设方面除了问题。
  有宋以来,从太祖赵匡胤开始,朝廷便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实行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颓废治军之策。
  那晓得,这样的体制一旦付诸行动,兵士一接触敌军,不是将领退逃;就是兵士畏战。
  而吴玠没用朝廷军饷建立起来的吴家军,则一些“杞人忧天”的道学先生说成“私家军队”。
  同期的岳飞岳家军,韩世忠韩家军,独有私家军队的非议;这就造成高宗皇帝耳旁不停地有“私家军队定有犯上作乱之虞”,因此上,高宗皇帝几次收回岳飞、韩世忠的兵权。
  吴玠地处西北边陲,宋高宗的行宫在西南临安,鞭长莫及,才没对吴玠采取措施。然而朝廷长时间不给吴家军粮饷,也就证明皇上对吴玠这支军队还是很有顾虑。
  到底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治军方针正确,还是将要识兵兵要识将敕令部队优越,在太祖“遗训”的桎梏下,吴玠自己也说不明白。
  富平之战后,秦岭以北,黄淮流域大片土地被金兵占领,宋军刚刚集聚起来的优势力量丧失殆尽。
  南宋朝廷不得不加强秦岭大散关——黄淮一线的军事防务,以攻为守的战略战术被迫变成以守为主。
  南宋朝廷在西线秦岭大散关,东线黄淮长江一线;部署了大量兵力,防止金人从西边突破秦岭大散关防线;由东边突破淮河,横越长江,威逼地处东南沿海的首都临安。
  富平之战宋军的溃败,张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年之后,当张浚想起富平原之战时,还会热血沸腾;可是,那是一场极不完美的战斗;战斗的结局是以宋军的全面溃败,大量的兵丁、民夫牺牲作为惨重代价的……
  张浚是宋朝当时权力最大的地方官,朝廷为了能阻击金人的铁蹄,基本上把川陕几省的一切处置权都交给他。
  在张浚的职权范围内,川陕是他的独立王国;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张浚对川陕之地的贡献也是不容否认的!
  张浚做了川、陕、京、湖四省安抚处置使后,可以不请示皇上,直接任命官吏。
  抗金勇将李彦仙死后追赠为节度使,就是张浚根据制度直接签发的,而没有上报朝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