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2 / 3)
寻音说一切都听他的,怎么样都可以。他们这边还没商量好,陈夫人听说他们要搬走,心情立即就不好了,她还过来特意问是不是府里的下人对张小北怠慢了,抑或是哪家亲戚说了不该说的话,张小北连忙解释没有。
陈夫人想了想,叹道:“我也知道不可能一直留你们在身边,不过,如今你岳父人在宁西,你两个哥哥又不在京城,家里实在太冷清了。我也离不开我这外孙女了,看不到她,我这饭都吃不香。要不这样,你们再住一阵,等你考中了进士再搬行不行?”
张小北想了想,寻音毕竟刚认回父母,岳母想多跟女儿亲近也是理所当然的。寻音虽然嘴里说听他的,但心里也不太想搬出去,况且岳母又说得这么恳切,最后便说道:“那我们一家就得继续麻烦母亲了。不过,我们也不能一直白吃白住,从现在开始,我们每月交些生活用度吧。”
陈夫人无奈地笑了笑,说道:“那好吧,你们想交就交吧。”
就这样,张小北一家四口又在陈家愉快地住下了。没隔多久,寻音怀了二胎,张小北是又惊又喜。陈家上下也是一片欢喜。夫妻两人一个用功读书,一个安心养胎。次年二月,张小北的儿子张唯亦出生了。张小北赶紧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报喜。
胡氏和张耀祖收到信后,那个狂喜自不必说,尤其是张耀祖逢人就说自己有孙子了。张耀祖这样还不算,又鼓动老伴跟他一起进京,说想看看孙子。胡氏一来觉得他们走了家里没人照料,二来觉得这个时候去是给儿子添乱,就没同意。张耀祖虽然不高兴也不好说什么。
……
两年时光一闪而过,三年一度的会试又要开始了。这一次,张小北是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在丈母娘、妻子、二舅哥以及一双儿女的目送下,进了考场。
进入考场,找到自己的号房坐下后,张小北在心里暗说道:“希望这一次能考中,否则下一次,就该是三个孩子来送我了。再考几次,说不定孙子都出生了,这让人情何以堪。”
还别说,他在考场还真看到了儿子孙子一起来送行的老举人,还有跟儿子一起进场的考生,大家似乎也见怪不怪。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张小北考中了。会试通过,叫做贡士。放榜那天,他觉得京城的天是那么地蓝,真想高呼一声,“我中了,中了!”好在他克制住了。要不然,就该有人建议他老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了。
会试之后还没完事,一个月后还要参加殿试。
张小北中了进士,二甲的最后几名,赐进士出身。一甲是状元探花榜眼那级的,是进士及第,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
中进士后,朝廷在京城的孔庙里面立进士碑,石碑上面刻有各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张小北看到自己的家乡和名字被刻在石头上,不由得想起,若是母亲看到这些,不知该有多自豪。
张小北被授的官职是翰林院的修撰,从六品。
二年之后,张小北小小地升迁了一下,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张唯昊的出生。
如今他们一家人早已从陈家搬出来,先是租房住了一段时间。过了几年,张小北开拓了一些副业,积攒了一些银子,终于咬牙买了一栋小宅院。彼时,胡氏和张耀祖也来到了京城,终于见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孙子孙女。
两人自然也给张小北带来了家乡的各种消息。
先是说王世虎那家伙早已如愿意以偿,娶了那个又白又胖的姑娘,生了两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赵清河考了三次,终于考中了举人,如今正在县学当教谕,他膝下已有二女一子。堂妹张小多也已嫁人,嫁的人家就在县城,是大姐夫做的媒。大姐家也有了二子一女,家里的生意依旧红火。
而张家村,一个小小的村庄,短短数年内竟出了一个举人一个进士,使得张家村村民颇为自豪。
张小北跟赵清河写信商量后,决定一起出资在张家村建立一所村学。张家的族人及村民们一听说要建立村学,也跟着一起慷慨解囊,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学的地址最终选在黑家的房子那里。
再说黑家一家,听说那黑大富夫妻俩入狱后没多久就去了,黑家的两个儿子刑期结束后,也不敢再回来了,从此远走他乡,再无下落。黑家本来就是外来户,现在一家人既已离开,宅基地自然得收回来。黑家的房子建得不错,位置也清幽,于是大家一商量,干脆就拿来当做村学教舍。村学先生的束脩由张小北和赵清河赞助,张小北还设立了奖学金制度,给读书成绩好的学生发放奖金。学生们不用再交束脩,只需要负担一部分书钱和笔墨纸砚就行。如此一来,张家村的孩子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又过了两年,张小北又寄回一笔钱,说是夫人和女儿捐的款,供村里的女孩子们读书认字用。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思想保守的村民们先是不同意,然而又想起这是进士夫人的提议,况且这村学又是张小北一力促成的,若是他们强烈反对,得罪了张小北夫妻可就不好了。于是,他们便抱着消极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反正他们是不会把家里的女孩子送过去读书的。
他们不送,不代表别人不送。赵清河兄弟俩率先把闺女送进女学,接着是潘家,他们开了头,就有人陆续把女儿送进来。
张家村的村学引得别村村民十分羡慕,也有不少邻村的人来问能不能收他们村的孩子,里正写信征求张小北的意见,张小北回信说可以收,但村学条件有限,只能限定名额。又让他们忖度着做决定。
很多年以后,当张家村的女学和村学变得颇有名气后,人们还津津乐道这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
张家村的村学蓬勃发展,张小北的升迁之路也在缓慢进行。他一点点地熬资历,从从六品到从五品,再到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
所谓国子监,就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什么太学、武学
州学县学都归它管。送学生应举,建造校舍,建造藏书室等等都是它的职责范围。
张小北在国子监祭酒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的干了十几年。中间他逐步革新了一些制度,完善了本朝的科举制度,极大地造福了全国的学子们,自然也更有利本朝的人才选拔。 ↑返回顶部↑
陈夫人想了想,叹道:“我也知道不可能一直留你们在身边,不过,如今你岳父人在宁西,你两个哥哥又不在京城,家里实在太冷清了。我也离不开我这外孙女了,看不到她,我这饭都吃不香。要不这样,你们再住一阵,等你考中了进士再搬行不行?”
张小北想了想,寻音毕竟刚认回父母,岳母想多跟女儿亲近也是理所当然的。寻音虽然嘴里说听他的,但心里也不太想搬出去,况且岳母又说得这么恳切,最后便说道:“那我们一家就得继续麻烦母亲了。不过,我们也不能一直白吃白住,从现在开始,我们每月交些生活用度吧。”
陈夫人无奈地笑了笑,说道:“那好吧,你们想交就交吧。”
就这样,张小北一家四口又在陈家愉快地住下了。没隔多久,寻音怀了二胎,张小北是又惊又喜。陈家上下也是一片欢喜。夫妻两人一个用功读书,一个安心养胎。次年二月,张小北的儿子张唯亦出生了。张小北赶紧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报喜。
胡氏和张耀祖收到信后,那个狂喜自不必说,尤其是张耀祖逢人就说自己有孙子了。张耀祖这样还不算,又鼓动老伴跟他一起进京,说想看看孙子。胡氏一来觉得他们走了家里没人照料,二来觉得这个时候去是给儿子添乱,就没同意。张耀祖虽然不高兴也不好说什么。
……
两年时光一闪而过,三年一度的会试又要开始了。这一次,张小北是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在丈母娘、妻子、二舅哥以及一双儿女的目送下,进了考场。
进入考场,找到自己的号房坐下后,张小北在心里暗说道:“希望这一次能考中,否则下一次,就该是三个孩子来送我了。再考几次,说不定孙子都出生了,这让人情何以堪。”
还别说,他在考场还真看到了儿子孙子一起来送行的老举人,还有跟儿子一起进场的考生,大家似乎也见怪不怪。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张小北考中了。会试通过,叫做贡士。放榜那天,他觉得京城的天是那么地蓝,真想高呼一声,“我中了,中了!”好在他克制住了。要不然,就该有人建议他老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了。
会试之后还没完事,一个月后还要参加殿试。
张小北中了进士,二甲的最后几名,赐进士出身。一甲是状元探花榜眼那级的,是进士及第,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
中进士后,朝廷在京城的孔庙里面立进士碑,石碑上面刻有各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张小北看到自己的家乡和名字被刻在石头上,不由得想起,若是母亲看到这些,不知该有多自豪。
张小北被授的官职是翰林院的修撰,从六品。
二年之后,张小北小小地升迁了一下,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张唯昊的出生。
如今他们一家人早已从陈家搬出来,先是租房住了一段时间。过了几年,张小北开拓了一些副业,积攒了一些银子,终于咬牙买了一栋小宅院。彼时,胡氏和张耀祖也来到了京城,终于见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孙子孙女。
两人自然也给张小北带来了家乡的各种消息。
先是说王世虎那家伙早已如愿意以偿,娶了那个又白又胖的姑娘,生了两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赵清河考了三次,终于考中了举人,如今正在县学当教谕,他膝下已有二女一子。堂妹张小多也已嫁人,嫁的人家就在县城,是大姐夫做的媒。大姐家也有了二子一女,家里的生意依旧红火。
而张家村,一个小小的村庄,短短数年内竟出了一个举人一个进士,使得张家村村民颇为自豪。
张小北跟赵清河写信商量后,决定一起出资在张家村建立一所村学。张家的族人及村民们一听说要建立村学,也跟着一起慷慨解囊,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学的地址最终选在黑家的房子那里。
再说黑家一家,听说那黑大富夫妻俩入狱后没多久就去了,黑家的两个儿子刑期结束后,也不敢再回来了,从此远走他乡,再无下落。黑家本来就是外来户,现在一家人既已离开,宅基地自然得收回来。黑家的房子建得不错,位置也清幽,于是大家一商量,干脆就拿来当做村学教舍。村学先生的束脩由张小北和赵清河赞助,张小北还设立了奖学金制度,给读书成绩好的学生发放奖金。学生们不用再交束脩,只需要负担一部分书钱和笔墨纸砚就行。如此一来,张家村的孩子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又过了两年,张小北又寄回一笔钱,说是夫人和女儿捐的款,供村里的女孩子们读书认字用。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思想保守的村民们先是不同意,然而又想起这是进士夫人的提议,况且这村学又是张小北一力促成的,若是他们强烈反对,得罪了张小北夫妻可就不好了。于是,他们便抱着消极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反正他们是不会把家里的女孩子送过去读书的。
他们不送,不代表别人不送。赵清河兄弟俩率先把闺女送进女学,接着是潘家,他们开了头,就有人陆续把女儿送进来。
张家村的村学引得别村村民十分羡慕,也有不少邻村的人来问能不能收他们村的孩子,里正写信征求张小北的意见,张小北回信说可以收,但村学条件有限,只能限定名额。又让他们忖度着做决定。
很多年以后,当张家村的女学和村学变得颇有名气后,人们还津津乐道这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
张家村的村学蓬勃发展,张小北的升迁之路也在缓慢进行。他一点点地熬资历,从从六品到从五品,再到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
所谓国子监,就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什么太学、武学
州学县学都归它管。送学生应举,建造校舍,建造藏书室等等都是它的职责范围。
张小北在国子监祭酒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的干了十几年。中间他逐步革新了一些制度,完善了本朝的科举制度,极大地造福了全国的学子们,自然也更有利本朝的人才选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