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节(2 / 4)
于是石咏没有犹豫,直接问:“姑母,姑父此前有没有提过西北或是张家口,提过什么九贝子或十郡王的消息?”
十三福晋顿时偏过头与弘暾对视一眼。这位福晋不是寻常的内宅妇人,十三阿哥当年失势的时候,她曾一个人将内宅打理得妥帖,如今十三阿哥又得势了,她身为亲王福晋,照样是丈夫的贤内助。十三阿哥遇事也会与她商议,尤其是那些宗室里的大小事,都是交由十三福晋打理的。
此刻十三福晋听石咏问起,点点头道:“是,就在昨儿个接到信说是九贝子病了,病得颇重。廉亲王请皇上遣人去青海接,皇上却以为若是真的病势沉重,千里迢迢接回京来,路上唯恐不好。倒不如从京中送两个太医到西北去。当时廉亲王颇有些激动,与皇上争执了几句,但是后来却又不说什么了。”
“张家口那里,倒没听说什么!”十三福晋又补充了一句,“茂行,这是怎么了你特地赶过来问这些。”
石咏伸手在脑门上拍了拍,笑着道:“姑母,无事!是小婿刚才在外城遇见了廉亲王,觉得他说话有些奇奇怪怪的,便过来想问一问姑父。既是这样,小婿便明白了。姑母请放心。”
口头上这样说,他却知一点儿都不能放心。如今九阿哥在西宁染病,雍正的提议原本不是恶意,但以八阿哥的立场,恐怕会认为是雍正故意。再加上十阿哥现在困守在张家口,进不得也退不得,相当于被软禁在那里,八阿哥心头自然愤怒。
他不敢再打扰,像十三福晋与弘暾道别之后,便纵马直接出城,带着那只囊匣连夜回到海淀的石家小院。
石家人大体都睡了,仅有长随丁武还醒着,石咏便摸回自己那一间小小的书房里,拧亮煤油灯,对屋内搁置着的几件文物道:“你们看谁回来了!”
他打开囊匣,用帕子垫着手,小心翼翼地将金盘从囊匣里取出来。此前他一直没有机会检视金盘的状态,此刻见到金盘表面有好几处明显的划痕,甚至能见到鎏金表面以下的铜绿,石咏登时满心的心疼。
屋里架上顿着的那三件文物,也就只有武皇的宝镜与这件卫后的金盘是互相认得的,于是乎宝镜悠悠地叹了一句:“你终于回来了!”
卫后的金盘隔了片刻,才反应过来:“武皇……”
宝镜叹息着道:“你我分别了十多年,以你我经历过的年岁算,这些时候不算长吧!”
金盘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辩析宝镜这话背后是什么意思,这才道:“适才恍惚了片刻,实在是一时没辨出陛下的嗓音,是我的不是。咏哥儿,另外这两位都是——”
石咏赶紧介绍了“一捧雪”与红娘的瓷枕,接着便按捺不住好奇地问:“卫皇后,此前一直听说你在廉亲王府上。我与拙荆成婚之初,还曾特地去廉亲王府上拜见,拙荆提起过,曾在那里见到过你……”
卫子夫的金盘当即轻轻地笑了一声,道:“那件事我怎么能忘?还真有你的,竟然能用这种法子,到我这儿来给我传个讯儿,你还真是有心了。对了,你媳妇如今好吗?你们……该是儿孙满堂了吧!”
另一头武皇的宝镜顿时笑了起来,道:“这才几年过去?你怎么能指望他们这么快就儿孙满堂?不过咏哥儿膝下已经有了三子一女,也算是儿女绕膝了!”
金盘再次轻声笑起来,转而向石咏恭贺。石咏谢过卫后的好意,但是心里多少觉得有些怪异,似乎当初他亲手修起的金盘,并不是这一枚,卫后无论是对他,还是对武皇的宝镜,言语中始终有一种淡淡的疏离。
“对了,卫后娘娘,我实在是没想到,竟会在琉璃厂那种地方遇见你。请问,你是怎样从廉亲王府出来,又是怎样去琉璃厂的呢?”
几件文物听说这只卫子夫的金盘竟然是石咏从琉璃厂花八百两银子“淘”回来的,登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捧雪”是最为不平的,因为大汉天子的玉玺与它同出一源,都是来自和氏璧。然而汉时流传下来的宝物竟然只卖了八百两,这实在是太对不起这么久远的历史了。
石咏见这“一捧雪”的注意力全在价钱上,心里也觉得好笑。但是隔了一会儿,他便觉出不对劲,因为卫子夫的那枚金盘,一直一言不发。他连忙打断了其余几件文物的闲话,面向这只曾经辉煌荣耀的金盘,刚要开口发问,却听见卫后的声音:“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如何就去了琉璃厂,不过是被人盛在囊匣之中,便昏昏然不知世事,待再见光明的时候,已经在琉璃厂了。接着就是见了你,咏哥儿,当时好不容易将你给认出来了……”
石咏听了心想,金盘说得也有些道理。如果设身处地,从文物的角度来说,若是被转卖了,谁不是被往那囊匣里一装,待到重见天日的时候,就已经在新东家手上了?
可是这件事他还是觉得不对。
首先,从那件古董行掌柜的态度来看,对方一开口就出了个低价。但是石咏深谙这些人的心思,知道无论如何,那些掌柜都会留一点点空间,防备买家砍价。头一回叫价已经这么低了,便说明出手的那一方将东西交给古董行的时候,没有给低价,或者是给了极低的低价——这是清仓大甩卖呢,能卖多少便卖多少?
若这真是廉亲王府卖自家私藏的古董,那便一定是出了什么事,亲王府不惜一切成本代价地在敛银子。
其次,廉亲王若真是手头缺银子,他大可以从家中挑出些珍贵的古董与书画之类,交给百花深处拍卖行。就拿那件卫后的金盘来说,若是在百花深处拍卖,一千两那是起拍价,成交在五六千那是保守估计。当初杨玉环的香囊就拍出了七八千两的高价。
廉亲王府丝毫不考虑百花深处,这十足说明廉亲王府行事鬼鬼祟祟,不欲人知,缺钱疯狂敛财而且还不乐意让人知道。
唯一可惜的是,廉亲王府的情形,金盘实在是不知道。
他这么想着,刚想请这几位稍歇一会儿,明日再谈,忽听武皇的宝镜对石咏说:“咏哥儿,朕觉得这里有些气闷,想要出去透透气。”
石咏:……气闷? ↑返回顶部↑
十三福晋顿时偏过头与弘暾对视一眼。这位福晋不是寻常的内宅妇人,十三阿哥当年失势的时候,她曾一个人将内宅打理得妥帖,如今十三阿哥又得势了,她身为亲王福晋,照样是丈夫的贤内助。十三阿哥遇事也会与她商议,尤其是那些宗室里的大小事,都是交由十三福晋打理的。
此刻十三福晋听石咏问起,点点头道:“是,就在昨儿个接到信说是九贝子病了,病得颇重。廉亲王请皇上遣人去青海接,皇上却以为若是真的病势沉重,千里迢迢接回京来,路上唯恐不好。倒不如从京中送两个太医到西北去。当时廉亲王颇有些激动,与皇上争执了几句,但是后来却又不说什么了。”
“张家口那里,倒没听说什么!”十三福晋又补充了一句,“茂行,这是怎么了你特地赶过来问这些。”
石咏伸手在脑门上拍了拍,笑着道:“姑母,无事!是小婿刚才在外城遇见了廉亲王,觉得他说话有些奇奇怪怪的,便过来想问一问姑父。既是这样,小婿便明白了。姑母请放心。”
口头上这样说,他却知一点儿都不能放心。如今九阿哥在西宁染病,雍正的提议原本不是恶意,但以八阿哥的立场,恐怕会认为是雍正故意。再加上十阿哥现在困守在张家口,进不得也退不得,相当于被软禁在那里,八阿哥心头自然愤怒。
他不敢再打扰,像十三福晋与弘暾道别之后,便纵马直接出城,带着那只囊匣连夜回到海淀的石家小院。
石家人大体都睡了,仅有长随丁武还醒着,石咏便摸回自己那一间小小的书房里,拧亮煤油灯,对屋内搁置着的几件文物道:“你们看谁回来了!”
他打开囊匣,用帕子垫着手,小心翼翼地将金盘从囊匣里取出来。此前他一直没有机会检视金盘的状态,此刻见到金盘表面有好几处明显的划痕,甚至能见到鎏金表面以下的铜绿,石咏登时满心的心疼。
屋里架上顿着的那三件文物,也就只有武皇的宝镜与这件卫后的金盘是互相认得的,于是乎宝镜悠悠地叹了一句:“你终于回来了!”
卫后的金盘隔了片刻,才反应过来:“武皇……”
宝镜叹息着道:“你我分别了十多年,以你我经历过的年岁算,这些时候不算长吧!”
金盘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辩析宝镜这话背后是什么意思,这才道:“适才恍惚了片刻,实在是一时没辨出陛下的嗓音,是我的不是。咏哥儿,另外这两位都是——”
石咏赶紧介绍了“一捧雪”与红娘的瓷枕,接着便按捺不住好奇地问:“卫皇后,此前一直听说你在廉亲王府上。我与拙荆成婚之初,还曾特地去廉亲王府上拜见,拙荆提起过,曾在那里见到过你……”
卫子夫的金盘当即轻轻地笑了一声,道:“那件事我怎么能忘?还真有你的,竟然能用这种法子,到我这儿来给我传个讯儿,你还真是有心了。对了,你媳妇如今好吗?你们……该是儿孙满堂了吧!”
另一头武皇的宝镜顿时笑了起来,道:“这才几年过去?你怎么能指望他们这么快就儿孙满堂?不过咏哥儿膝下已经有了三子一女,也算是儿女绕膝了!”
金盘再次轻声笑起来,转而向石咏恭贺。石咏谢过卫后的好意,但是心里多少觉得有些怪异,似乎当初他亲手修起的金盘,并不是这一枚,卫后无论是对他,还是对武皇的宝镜,言语中始终有一种淡淡的疏离。
“对了,卫后娘娘,我实在是没想到,竟会在琉璃厂那种地方遇见你。请问,你是怎样从廉亲王府出来,又是怎样去琉璃厂的呢?”
几件文物听说这只卫子夫的金盘竟然是石咏从琉璃厂花八百两银子“淘”回来的,登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捧雪”是最为不平的,因为大汉天子的玉玺与它同出一源,都是来自和氏璧。然而汉时流传下来的宝物竟然只卖了八百两,这实在是太对不起这么久远的历史了。
石咏见这“一捧雪”的注意力全在价钱上,心里也觉得好笑。但是隔了一会儿,他便觉出不对劲,因为卫子夫的那枚金盘,一直一言不发。他连忙打断了其余几件文物的闲话,面向这只曾经辉煌荣耀的金盘,刚要开口发问,却听见卫后的声音:“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如何就去了琉璃厂,不过是被人盛在囊匣之中,便昏昏然不知世事,待再见光明的时候,已经在琉璃厂了。接着就是见了你,咏哥儿,当时好不容易将你给认出来了……”
石咏听了心想,金盘说得也有些道理。如果设身处地,从文物的角度来说,若是被转卖了,谁不是被往那囊匣里一装,待到重见天日的时候,就已经在新东家手上了?
可是这件事他还是觉得不对。
首先,从那件古董行掌柜的态度来看,对方一开口就出了个低价。但是石咏深谙这些人的心思,知道无论如何,那些掌柜都会留一点点空间,防备买家砍价。头一回叫价已经这么低了,便说明出手的那一方将东西交给古董行的时候,没有给低价,或者是给了极低的低价——这是清仓大甩卖呢,能卖多少便卖多少?
若这真是廉亲王府卖自家私藏的古董,那便一定是出了什么事,亲王府不惜一切成本代价地在敛银子。
其次,廉亲王若真是手头缺银子,他大可以从家中挑出些珍贵的古董与书画之类,交给百花深处拍卖行。就拿那件卫后的金盘来说,若是在百花深处拍卖,一千两那是起拍价,成交在五六千那是保守估计。当初杨玉环的香囊就拍出了七八千两的高价。
廉亲王府丝毫不考虑百花深处,这十足说明廉亲王府行事鬼鬼祟祟,不欲人知,缺钱疯狂敛财而且还不乐意让人知道。
唯一可惜的是,廉亲王府的情形,金盘实在是不知道。
他这么想着,刚想请这几位稍歇一会儿,明日再谈,忽听武皇的宝镜对石咏说:“咏哥儿,朕觉得这里有些气闷,想要出去透透气。”
石咏:……气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