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2 / 4)
赵九福微微一笑,他想要的可不只是积分。
第254章 小学
对于赵九福而言,现在正是推广小学的最佳时机,虽说大周刚经历了皇帝的变更,但这一次先帝布置的十分妥当,从他病重到驾崩,一直到太子登基,除去太子生病而产生的小波澜之外,并没有危害朝廷稳定的事情发生。
要知道在历史上,这样子平顺的皇帝变更是十分难得的,每一次的帝位角逐,皇子们的勾心斗角,大臣们的相互倾轧,其实都是对国家力量的一种损耗。
大周在先帝的手中彻底的繁荣起来,如今没有丝毫损耗的传到了皇帝的手中,自然就是国力强盛的时候,而国力强盛的时期,才能有推广小学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在万亨日日夜夜的念叨之下,赵九福入朝为官二十年,在此之前也并未提出过办小学的事情,之前那是经济条件不允许。
只有在百姓吃饱穿暖,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往前推进一步,不然的话对着一个饿肚子的人说读书,那跟对牛弹琴有什么不同。
从这一点上来看,赵九福并不着急,他甚至具有旁人所没有的耐心,事实上,在小学和修律法的事情一块儿提出来之后,文武百官关注后者的人,也比前者远远多一些。
对他们而言,小学连私塾都算不得,压根不是朝着考科举的方向走的,或许会花一些钱,但其实并不影响朝中大局,也不必要为了这种小事儿得罪了如日中天的赵九福。
但律法就不同了,这是大周朝的根本啊,谁知道改动一条律例会对百姓们,会对他们自己造成什么影响,谁知道这位赵大人是不是先走苛政的路子。
幸好,他们的猜想并不准确,赵九福确实是想要完善大周的律法,但也绝对没有走苛政猛如虎的路线,相比起先帝来,他其实是宽容的。
再者,律法也不是他一个人说要改动,就能改动的,赵九福所做的是集合六部和朝中大能,将律法之中不合适的部分提出来,然后朝中群议修改。
相比起自己单打独斗,他显然更加喜欢把所有人都拉下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赵九福对于女性的偏向,还是让许多大臣心中非议。
比如刑部的这位大人就十分不痛快,回家之后就跟家里头夫人抱怨了:“你说这位赵大人是怎么想的,这妇人谋杀亲夫自然是罪大恶极,怎么就还得看原因,难道就因为当男人的打骂了几句,就能杀人了不成?”
他夫人却翻了个白眼,十分不给面子的说道:“赵大人也没说可以杀人啊,只是有句话说得对,世间对女子不公,嫁人之后非但要主持家事,孝敬公婆,操持内务,还得时时刻刻的伺候男人,若是男人还随意打骂的话,确实也有不对。”
这位刑部大人一听不对劲了,抬头看着她问道:“怎么滴,你还想要谋杀亲夫啊?”
夫人不乐意了,骂道:“我什么时候要谋杀亲夫了,只是说一句公道话罢了,难道老爷是觉得可以随意打骂我不成,哼,你今天就自己个儿睡书房吧,我同妹妹一道儿歇息。”
这位大人被妻子喷了一顿,本打算去小妾那边舒心一下,谁知道小妾居然也去了正院,大人心中烦闷,第二天倒是也不追着赵九福说肛不合纲常了。
左右赵九福也没说让每个人都跟他自己似的就娶一个老婆啊,他本来也不打女人,确实是不必要在这种小地方纠缠,与其担着这个,还不如就官员考核的事情多较真。
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赵九福小心翼翼的输入进去的小律法的意义,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变动似乎微乎其微,对他们没有切肤之痛,甚至毫无影响。
谁让赵九福现在是皇帝的老师,是先帝留下来的辅政之臣,其余两位辅政大臣又跟他是一个鼻孔里头出气,既然没有厉害关系,有些人就算是觉得不大对劲,反对的也不那么激烈。
赵九福要的就是如此,他并不想要当做改革变法的那一位,毕竟那样子风险太大,谁知道会不会直接把自己给玩死了。
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才好,若是能成,便是他为后世人做出的一点贡献,若是最后不能成,也不会对他造成多大的反噬,说到底,赵九福可不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大周的人。
正如赵九福所期待的,这种改变就像是埋下去的一颗颗种子,并不会突然长成一片树林,但这些种子在地底慢慢的发芽,在雨水下破土而出,在阳光下慢慢成长。
一开始并不会有人主意,但某一天再仔细去看的时候,就会看见一整片的森林,甚至看见的人都会觉得正常,这原本就是应该存在的。
相比起律法的进展缓慢来,小学倒是更快一些,毕竟有赵九福的大力主张,户部那边给钱也给的痛快,再有一个,在提出来之前,赵九福已经将小学办理的流程梳理的清清楚楚,这个小学不同于县学,办起来十分简单,聘请的人虽然五花八门,但也不算难。
准备的充分了,推行的时候就顺利许多,虽然也有许多的毛病在,但赵九福毫不吝惜的一次次的往地方上派人,这些人通常是同进士或者京城的闲置官员,打着巡学使的名头,能充分的将地方的力量提升起来。
不过是两三年的功夫,各地的小学就办得有模有样了,就连一开始对小学不看好的那些官员,心中也啧啧称奇,他们一开始只觉得小学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现在一看,不但不损害,反倒是有好处,一个个倒是心中也赞同起来,觉得赵大人不愧是赵大人,从当年他在工部,户部的经历来看,这个人就不会做无用功。
就比如回城这个小地方吧,虽然被称为回城,但实际上这只是个小县城,比戴河镇还要小一些,勉强能够得上布置小学的标准。
不过因为回城的这位知县跟赵九福还有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他本人是新亭府出生的同进士,后来谋官的时候还曾去赵九福府中拜访过。 ↑返回顶部↑
第254章 小学
对于赵九福而言,现在正是推广小学的最佳时机,虽说大周刚经历了皇帝的变更,但这一次先帝布置的十分妥当,从他病重到驾崩,一直到太子登基,除去太子生病而产生的小波澜之外,并没有危害朝廷稳定的事情发生。
要知道在历史上,这样子平顺的皇帝变更是十分难得的,每一次的帝位角逐,皇子们的勾心斗角,大臣们的相互倾轧,其实都是对国家力量的一种损耗。
大周在先帝的手中彻底的繁荣起来,如今没有丝毫损耗的传到了皇帝的手中,自然就是国力强盛的时候,而国力强盛的时期,才能有推广小学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在万亨日日夜夜的念叨之下,赵九福入朝为官二十年,在此之前也并未提出过办小学的事情,之前那是经济条件不允许。
只有在百姓吃饱穿暖,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往前推进一步,不然的话对着一个饿肚子的人说读书,那跟对牛弹琴有什么不同。
从这一点上来看,赵九福并不着急,他甚至具有旁人所没有的耐心,事实上,在小学和修律法的事情一块儿提出来之后,文武百官关注后者的人,也比前者远远多一些。
对他们而言,小学连私塾都算不得,压根不是朝着考科举的方向走的,或许会花一些钱,但其实并不影响朝中大局,也不必要为了这种小事儿得罪了如日中天的赵九福。
但律法就不同了,这是大周朝的根本啊,谁知道改动一条律例会对百姓们,会对他们自己造成什么影响,谁知道这位赵大人是不是先走苛政的路子。
幸好,他们的猜想并不准确,赵九福确实是想要完善大周的律法,但也绝对没有走苛政猛如虎的路线,相比起先帝来,他其实是宽容的。
再者,律法也不是他一个人说要改动,就能改动的,赵九福所做的是集合六部和朝中大能,将律法之中不合适的部分提出来,然后朝中群议修改。
相比起自己单打独斗,他显然更加喜欢把所有人都拉下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赵九福对于女性的偏向,还是让许多大臣心中非议。
比如刑部的这位大人就十分不痛快,回家之后就跟家里头夫人抱怨了:“你说这位赵大人是怎么想的,这妇人谋杀亲夫自然是罪大恶极,怎么就还得看原因,难道就因为当男人的打骂了几句,就能杀人了不成?”
他夫人却翻了个白眼,十分不给面子的说道:“赵大人也没说可以杀人啊,只是有句话说得对,世间对女子不公,嫁人之后非但要主持家事,孝敬公婆,操持内务,还得时时刻刻的伺候男人,若是男人还随意打骂的话,确实也有不对。”
这位刑部大人一听不对劲了,抬头看着她问道:“怎么滴,你还想要谋杀亲夫啊?”
夫人不乐意了,骂道:“我什么时候要谋杀亲夫了,只是说一句公道话罢了,难道老爷是觉得可以随意打骂我不成,哼,你今天就自己个儿睡书房吧,我同妹妹一道儿歇息。”
这位大人被妻子喷了一顿,本打算去小妾那边舒心一下,谁知道小妾居然也去了正院,大人心中烦闷,第二天倒是也不追着赵九福说肛不合纲常了。
左右赵九福也没说让每个人都跟他自己似的就娶一个老婆啊,他本来也不打女人,确实是不必要在这种小地方纠缠,与其担着这个,还不如就官员考核的事情多较真。
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赵九福小心翼翼的输入进去的小律法的意义,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变动似乎微乎其微,对他们没有切肤之痛,甚至毫无影响。
谁让赵九福现在是皇帝的老师,是先帝留下来的辅政之臣,其余两位辅政大臣又跟他是一个鼻孔里头出气,既然没有厉害关系,有些人就算是觉得不大对劲,反对的也不那么激烈。
赵九福要的就是如此,他并不想要当做改革变法的那一位,毕竟那样子风险太大,谁知道会不会直接把自己给玩死了。
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才好,若是能成,便是他为后世人做出的一点贡献,若是最后不能成,也不会对他造成多大的反噬,说到底,赵九福可不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大周的人。
正如赵九福所期待的,这种改变就像是埋下去的一颗颗种子,并不会突然长成一片树林,但这些种子在地底慢慢的发芽,在雨水下破土而出,在阳光下慢慢成长。
一开始并不会有人主意,但某一天再仔细去看的时候,就会看见一整片的森林,甚至看见的人都会觉得正常,这原本就是应该存在的。
相比起律法的进展缓慢来,小学倒是更快一些,毕竟有赵九福的大力主张,户部那边给钱也给的痛快,再有一个,在提出来之前,赵九福已经将小学办理的流程梳理的清清楚楚,这个小学不同于县学,办起来十分简单,聘请的人虽然五花八门,但也不算难。
准备的充分了,推行的时候就顺利许多,虽然也有许多的毛病在,但赵九福毫不吝惜的一次次的往地方上派人,这些人通常是同进士或者京城的闲置官员,打着巡学使的名头,能充分的将地方的力量提升起来。
不过是两三年的功夫,各地的小学就办得有模有样了,就连一开始对小学不看好的那些官员,心中也啧啧称奇,他们一开始只觉得小学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现在一看,不但不损害,反倒是有好处,一个个倒是心中也赞同起来,觉得赵大人不愧是赵大人,从当年他在工部,户部的经历来看,这个人就不会做无用功。
就比如回城这个小地方吧,虽然被称为回城,但实际上这只是个小县城,比戴河镇还要小一些,勉强能够得上布置小学的标准。
不过因为回城的这位知县跟赵九福还有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他本人是新亭府出生的同进士,后来谋官的时候还曾去赵九福府中拜访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