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明军百万骑兵(1 / 2)
《东师奏报》是由杨镐和麻贵的联署,因此最为真实,原因无它,因为杨镐和麻贵有隙,此事在朝鲜君臣内部,甚至明廷,都传开了。
两人之所以关系不好,也是因为政见所致,正如明廷内部文臣之中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一样,大明武将之中,也出现了主战派和主抚派。
而杨镐作为连番让日军实力大损的人,自然是坚定的要把倭人打怕,要打的他们不退不休,让日军害怕,退回日本的主战派。
至于麻贵,作为老将,深知明军在朝鲜的花费,自然希望早点结束战争,所以他主张用明军所打下的大胜,在拥有好机会的时候,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日军知难而退。
正是因此,杨、麻二人不在战场,平日关系不好,这才保证了《东师奏报》的正确性。
毕竟,两个关系差,出了战场就基本不认识的人,要是相互之间有勾结,虚报明军,那可就奇怪了。
当然,明军的战损比很详细,但是日军就不一样了。
后世里,日本人一直不愿意承认蔚山之战里日军的损失在两万以上,他们只承认损失几千人而已,甚至于,不少日军声称蔚山之战,明军动用了百万骑兵来,因为寡不敌众,日军大败。
不过,那些日本人可是真敢吹的,张口就说明军有一百万骑兵。
要是大明那时候真有百万骑兵,那出兵朝鲜,怎么也不会就派几万人去?
而且真要是那样的话,那大明的边塞绝对会和平很久,终究,大明真要是有百万骑兵,哪里还有那些边塞附近的。
当然,蔚山之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大明和朝鲜联军,与日军的战损对比,实实在在的又给再次侵朝的日军泼了一次冷水。
明军所拥有的众多火炮火铳,特别是明军中拥有“东亚第一强军”的浙兵,在绝对强大的火器实力,日军即使在火铳上也很有实力,但还是不敌当时明军的战力。
日军这一场大战,可谓是惨胜,这也让日军在稷山大败之后,人心惶惶,士气大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轻易与明军开战。
战后,杨镐率军回到汉城,当即上疏朝廷,汇报此战经过。
疏中陈:岛山之贼指日可待,甚至于“不三两日,可生缚而生献之阙下”,没想到日军援兵四面前来,而明军早已疲惫,无法与日援军决战,只得撤回,将几乎可以摘取的胜利果实,就这样丢失了。
杨镐自陈有责任,“臣宜罢归,仍愿治臣委任不称之罪。但乞余生,返衰于陇亩,无致填壑于异域,终抱尸位遗亲之恨。另简才能者前来,专征讨之事,庶军伍之气色更新,海氛之清荡无难矣。臣不胜惶恐待命之至。”
其实,杨镐自己亦感到责任难逃,故自请罢归,这可以说是一种遗憾心态的表露,但绝不是后世中国史料所载,杨镐讳败为胜,主动压下战败之事,和朝廷报捷的。
况且,就算杨镐有那个心思,但他也没那个能力。
终究,虽然杨镐是大明在朝鲜军务的最高指挥者,但是这并不代表杨镐能驾驭得住在朝鲜的所有军将。
毕竟这些军将,可是有不少当时大明的名将,他们的官职使得他们完全有渠道向朝廷告信,甚至直接向皇帝上疏。
而杨镐如果真要做讳败为胜的事情,很明显,他不可能把那些大明当时的名将全都收买,但凡有一个人不听他的,向万历皇帝或者朝臣报知消息,杨镐获得欺君罔上大不敬之罪,那又哪里能活命?
朝廷接到杨镐奏疏,下圣旨曰:“屡报东征全籍,奋勇争先,亲冒矢石,斩获数多,何速遂有此奏,专无靖难之计?倭情甚狡。遂与总督等官,竭力筹划,务为万全退便之计。”
那时,万历皇帝看到杨镐奏折时,尚未接到后来丁应泰的弹劾杨镐的奏疏,所以万历皇帝不仅未准他辞职,还加以鼓励,敦促他“竭力筹划,务为万全退倭之计”。”
与此同时,总督邢阶也上疏汇报此战情况,其解释未能将倭毙其功于一役的原因,曰:“奈何风雨为阻,士马久疲,且水陆之援兵俱至,此时围不得不解,兵不得不撤,抚臣临时变通,班师而还,深为有见。”
对于杨镐撤兵班师之举,深表赞同,认为是明智之举,颇有见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为极大的避免了明军伤亡。
同时,邢阶也为杨镉请功曰:“役也,奋勇争先,战胜攻取者,诸将出之我力;设伏用正用奇者,提督麻贵之苦心,然独全藉抚臣杨镐。
跃马身先士卒,环甲亲临行阵,主筹运算,无一事不经其心思,无一命不赖其指授。
至于冒矢荷简不膜,穷日夜而无休,励兵图贼,终始如一,盖尤为人所难也。
是以堂堂正正,成此奇捷,厥功伟矣,今以劳瘁偶疾,而天窃忠 ↑返回顶部↑
两人之所以关系不好,也是因为政见所致,正如明廷内部文臣之中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一样,大明武将之中,也出现了主战派和主抚派。
而杨镐作为连番让日军实力大损的人,自然是坚定的要把倭人打怕,要打的他们不退不休,让日军害怕,退回日本的主战派。
至于麻贵,作为老将,深知明军在朝鲜的花费,自然希望早点结束战争,所以他主张用明军所打下的大胜,在拥有好机会的时候,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日军知难而退。
正是因此,杨、麻二人不在战场,平日关系不好,这才保证了《东师奏报》的正确性。
毕竟,两个关系差,出了战场就基本不认识的人,要是相互之间有勾结,虚报明军,那可就奇怪了。
当然,明军的战损比很详细,但是日军就不一样了。
后世里,日本人一直不愿意承认蔚山之战里日军的损失在两万以上,他们只承认损失几千人而已,甚至于,不少日军声称蔚山之战,明军动用了百万骑兵来,因为寡不敌众,日军大败。
不过,那些日本人可是真敢吹的,张口就说明军有一百万骑兵。
要是大明那时候真有百万骑兵,那出兵朝鲜,怎么也不会就派几万人去?
而且真要是那样的话,那大明的边塞绝对会和平很久,终究,大明真要是有百万骑兵,哪里还有那些边塞附近的。
当然,蔚山之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大明和朝鲜联军,与日军的战损对比,实实在在的又给再次侵朝的日军泼了一次冷水。
明军所拥有的众多火炮火铳,特别是明军中拥有“东亚第一强军”的浙兵,在绝对强大的火器实力,日军即使在火铳上也很有实力,但还是不敌当时明军的战力。
日军这一场大战,可谓是惨胜,这也让日军在稷山大败之后,人心惶惶,士气大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轻易与明军开战。
战后,杨镐率军回到汉城,当即上疏朝廷,汇报此战经过。
疏中陈:岛山之贼指日可待,甚至于“不三两日,可生缚而生献之阙下”,没想到日军援兵四面前来,而明军早已疲惫,无法与日援军决战,只得撤回,将几乎可以摘取的胜利果实,就这样丢失了。
杨镐自陈有责任,“臣宜罢归,仍愿治臣委任不称之罪。但乞余生,返衰于陇亩,无致填壑于异域,终抱尸位遗亲之恨。另简才能者前来,专征讨之事,庶军伍之气色更新,海氛之清荡无难矣。臣不胜惶恐待命之至。”
其实,杨镐自己亦感到责任难逃,故自请罢归,这可以说是一种遗憾心态的表露,但绝不是后世中国史料所载,杨镐讳败为胜,主动压下战败之事,和朝廷报捷的。
况且,就算杨镐有那个心思,但他也没那个能力。
终究,虽然杨镐是大明在朝鲜军务的最高指挥者,但是这并不代表杨镐能驾驭得住在朝鲜的所有军将。
毕竟这些军将,可是有不少当时大明的名将,他们的官职使得他们完全有渠道向朝廷告信,甚至直接向皇帝上疏。
而杨镐如果真要做讳败为胜的事情,很明显,他不可能把那些大明当时的名将全都收买,但凡有一个人不听他的,向万历皇帝或者朝臣报知消息,杨镐获得欺君罔上大不敬之罪,那又哪里能活命?
朝廷接到杨镐奏疏,下圣旨曰:“屡报东征全籍,奋勇争先,亲冒矢石,斩获数多,何速遂有此奏,专无靖难之计?倭情甚狡。遂与总督等官,竭力筹划,务为万全退便之计。”
那时,万历皇帝看到杨镐奏折时,尚未接到后来丁应泰的弹劾杨镐的奏疏,所以万历皇帝不仅未准他辞职,还加以鼓励,敦促他“竭力筹划,务为万全退倭之计”。”
与此同时,总督邢阶也上疏汇报此战情况,其解释未能将倭毙其功于一役的原因,曰:“奈何风雨为阻,士马久疲,且水陆之援兵俱至,此时围不得不解,兵不得不撤,抚臣临时变通,班师而还,深为有见。”
对于杨镐撤兵班师之举,深表赞同,认为是明智之举,颇有见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为极大的避免了明军伤亡。
同时,邢阶也为杨镉请功曰:“役也,奋勇争先,战胜攻取者,诸将出之我力;设伏用正用奇者,提督麻贵之苦心,然独全藉抚臣杨镐。
跃马身先士卒,环甲亲临行阵,主筹运算,无一事不经其心思,无一命不赖其指授。
至于冒矢荷简不膜,穷日夜而无休,励兵图贼,终始如一,盖尤为人所难也。
是以堂堂正正,成此奇捷,厥功伟矣,今以劳瘁偶疾,而天窃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