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 继续抵挡满清(1 / 2)
永历帝败后,对抗满清的,只有郑成功的军队了!
公元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
这个张煌言,也是南明当中了不起的人物。
张煌言,他的出身很好,是官僚家庭,父亲张圭章,天启四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
张煌言少有大志,史书记载他“慷慨好论兵事”。
他十六岁参加县试,加考骑射,三箭皆中,与试者无不惊服。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他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
之后,清兵破钱塘,张煌言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隆武元年,公元1646年五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
鲁王则在石浦守将张名振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张煌言随即赶回鄞县故里,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诀别,然后,追随鲁王一行至舟山。
哪里知道,舟山的总兵、隆武帝所封肃虏侯黄斌卿,拒绝接纳鲁王!
鲁王无奈,只得逃往福建长垣。
不久,鲁王去厦门,张名振留舟山待机。
张煌言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
张煌言被鲁王加授右佥都御史之官职。
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支持。
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在四月初六自岑江出发。
哪里知道,出师未战就先败!
他们在四月十三日的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
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总兵蔡聪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被清军俘获,于七月初三就义。
张煌言也因“飓风覆舟,陷虏中七日,得间行归海上”。
他在途经黄岩时,又被追赶的清兵“围而射之”,张煌言“以数骑突围出”,自此他“益习骑射”,并在浙东招募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屯田拒守。
这时的张煌言,成了绿林好汉一样,史书记载:“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勿扰民”,说好听点,就是不扰民的绿林好汉。
以这样的人马,想对抗满清,真是异想天开!
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七月,清将张天禄出崇安分水关,马进宝出台州海门,闽浙总督陈锦全军出定海,分路进攻舟山。
张名振、张煌言等奉鲁王入海出兵吴淞,牵制清军主力。
大学士张肯堂、安洋将军刘世勋、荡北伯阮进、左都督张名扬等留守。
但是,寡不敌众,双方战后,舟山军民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人!
事后,清将自承:“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返回顶部↑
公元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
这个张煌言,也是南明当中了不起的人物。
张煌言,他的出身很好,是官僚家庭,父亲张圭章,天启四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
张煌言少有大志,史书记载他“慷慨好论兵事”。
他十六岁参加县试,加考骑射,三箭皆中,与试者无不惊服。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他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
之后,清兵破钱塘,张煌言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隆武元年,公元1646年五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
鲁王则在石浦守将张名振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张煌言随即赶回鄞县故里,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诀别,然后,追随鲁王一行至舟山。
哪里知道,舟山的总兵、隆武帝所封肃虏侯黄斌卿,拒绝接纳鲁王!
鲁王无奈,只得逃往福建长垣。
不久,鲁王去厦门,张名振留舟山待机。
张煌言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
张煌言被鲁王加授右佥都御史之官职。
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支持。
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在四月初六自岑江出发。
哪里知道,出师未战就先败!
他们在四月十三日的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
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总兵蔡聪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被清军俘获,于七月初三就义。
张煌言也因“飓风覆舟,陷虏中七日,得间行归海上”。
他在途经黄岩时,又被追赶的清兵“围而射之”,张煌言“以数骑突围出”,自此他“益习骑射”,并在浙东招募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屯田拒守。
这时的张煌言,成了绿林好汉一样,史书记载:“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勿扰民”,说好听点,就是不扰民的绿林好汉。
以这样的人马,想对抗满清,真是异想天开!
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七月,清将张天禄出崇安分水关,马进宝出台州海门,闽浙总督陈锦全军出定海,分路进攻舟山。
张名振、张煌言等奉鲁王入海出兵吴淞,牵制清军主力。
大学士张肯堂、安洋将军刘世勋、荡北伯阮进、左都督张名扬等留守。
但是,寡不敌众,双方战后,舟山军民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人!
事后,清将自承:“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