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节(1 / 2)
家里有辛湖这个好厨艺的人,他们兄弟几个,在吃食方面都是专家,一个比一个会吃,一个比一个爱吃。
这个年,过得十分丰盛,辛湖做了不少好吃的,点心,菜式等等,是他们一家人,过得最丰盛最热闹的一个年了。而且为了祭拜先人们,辛湖还特意做了不少贡品。
这一年的大年三十,陈家兄弟几个人,终于能好好的祭拜祖先了。先人们的坟头上也终于有了香火,大郎带着几个弟弟,每个坟头都摆好了酒菜蔬果及一应点心,认认真真的行了礼,磕了头,才回家。
完成了这个心愿,大郎的心情都格外好。
正月初,等不到天气变好,大郎与大宝三兄弟就出发回京了,他们得赶在二月前进京,平儿得在二月初参加大考。
兄弟四人,骑着马,只带着两位管事,快马加鞭,先行一步了。后头的人,马车等等,都得等到天气暖和后,跟着辛湖一起进京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终于出了一天太阳,没下雨。但是,这天都快热死人了。
第223章 上任去
兄弟四人, 只带了两个随从, 也没带什么行李, 四人又是快马,一路不停歇的, 只花了十多天就到达京城了。回家安顿下来后, 大郎就先去谢大人家,一来给他拜年, 二来也和他谈些事情。然后, 他又去了几家相好的人家走动了一下。
至于平儿所说的那户人家, 姓关。谢大人完全不认识。但小石头的爹娘, 居然和关家有点交情,朱相公谋了个不入流的小官做了几年,现在也往上升了升, 变成了个正经的七品小官。
朱大人这些年对妻子十分好, 时间长了, 张婶婶也就原谅他了。两口子日子过的十分恩爱,朱大人很多事情都会和张婶婶商量。这真是临到老了, 两人反而越来越甜蜜了。
这夫妻俩一听说到关家, 张婶婶就笑道:“大郎, 关家家风还是很不错的。”
“这么说,您还蛮了解他们家的啊。”大郎兴奋的问。
“我们家和关家有些往来, 说来话长,关家和小石头爹有点交情。这几年,我们两家也有些走动。”张婶婶说。
“这么说, 关家的姑娘性子如何,您是清楚的喽?”平儿连忙问。
“不错。关家这一代的也就四个孩子,二男二女,大女儿早就嫁了,大儿子和小石头,平儿都是同窗,二女儿今年十七岁了,还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儿子。关家家世清白,就是日子过得较为清苦一些。我其实也听小石头说了一耳朵的。正想找机会问问你和阿湖呢。”张婶婶说。
原来,朱家现在也在帮小石头寻亲事,小石头有父有母,家世也不算太差,自己又有才华,也算是很抢手的女婿人选。但是朱大人与张婶婶两夫妻,却也不想让儿子娶个不喜欢的妻子。就怕他们夫妻不和睦。
他们是吃过这种苦的人,就想着让儿子自己相看,虽然说不能真正做到两人经常见面亲亲我我,成亲之前就产生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们起码可以做到,让两个孩子有些接触,互相有些好感,再定下来。
所以,张婶婶这几年也接触了不少人家,认识了好些个年纪合适的姑娘家。关家的姑娘自然也在之列了。但是,关家姑娘与小石头却互相没看对眼,这事情也就只好作罢。反正也是两家大人私下里安排的事情,没外人知道。但其实两家多少有些不自在。特别是关太太,毕竟自己家的是女儿,没被别人家瞧中,也是很伤面子的事。
哪里想到,这事情不知道怎的让关大公子知道了。他觉得是小石头瞧不上自己妹妹,又或者是瞧不上自己的家世,反正就对小石头很不满了。他再看看平儿,灵机一动,居然找了个机会让妹妹与平儿见面了,一来二去,两人果真看对了眼。
关家再一打听,平儿和小石头本就是好友,自然明白平儿的家世人品都不错,因此就很有些意思了。只不过,关家与朱家发生的事情,也不好意思让平儿知道。就是小石头自己也不好意思让平儿知道。因此,小石头与关大公子,都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了,没人和平儿提起过。
就是阿毛调查过关家,也不清楚关家与朱家的事情。
“这么说来,还得请您保个媒了。”大郎大喜。
他还是蛮相信张婶婶的,何况还有个朱大人在一边把关过。朱大人这人善于钻营,定然也明白关家是可靠之人,不然,张婶婶也不会与关家走得这么近。只不过,平儿这家伙,有些方面还真是太欠缺了。不过,不管怎样,关家姑娘配平儿是不错了,最重要的是,他俩有感情了,真要去拆散他们也不忍心。大郎和辛湖也希望弟弟们能娶个自己喜欢的妻子回来。夫妻恩爱,家庭才会和睦。
“行。这个媒我保了。”张婶婶爽快的说。
关太太自打小石头没瞧中自己家女儿时,就对张婶婶有些不自在了,毕竟女儿家不比男儿,虽然这事情做得隐蔽,但过后,两家的关系也确实变淡了。实际上,张婶婶还是蛮喜欢关夫人的,关夫人性子爽郎,教出来的女儿性格也大方。
张婶婶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是她先看中了人,才让儿子相看的,哪里想到儿子根本就不乐意,很有些伤人家的面子。现在也算是给了她一个弥补的机会。所以,她拍着胸脯,表示这件事,一定会办得妥妥当当的。
大郎解决了这桩心头大事,心情大好,又和张婶婶和刘大娘说了会子话,才回家。
很快的,就到了大考的时候,平儿和小石头都参加了。关家的大公子,因为年前是生了病,没有参加。平儿一考完,结果都没出来,大郎就请了张婶婶去关家给平儿提亲。
“因为平儿年纪不小了,陈家希望快点娶亲。所以急了些。”张婶婶对关太太说。 ↑返回顶部↑
这个年,过得十分丰盛,辛湖做了不少好吃的,点心,菜式等等,是他们一家人,过得最丰盛最热闹的一个年了。而且为了祭拜先人们,辛湖还特意做了不少贡品。
这一年的大年三十,陈家兄弟几个人,终于能好好的祭拜祖先了。先人们的坟头上也终于有了香火,大郎带着几个弟弟,每个坟头都摆好了酒菜蔬果及一应点心,认认真真的行了礼,磕了头,才回家。
完成了这个心愿,大郎的心情都格外好。
正月初,等不到天气变好,大郎与大宝三兄弟就出发回京了,他们得赶在二月前进京,平儿得在二月初参加大考。
兄弟四人,骑着马,只带着两位管事,快马加鞭,先行一步了。后头的人,马车等等,都得等到天气暖和后,跟着辛湖一起进京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终于出了一天太阳,没下雨。但是,这天都快热死人了。
第223章 上任去
兄弟四人, 只带了两个随从, 也没带什么行李, 四人又是快马,一路不停歇的, 只花了十多天就到达京城了。回家安顿下来后, 大郎就先去谢大人家,一来给他拜年, 二来也和他谈些事情。然后, 他又去了几家相好的人家走动了一下。
至于平儿所说的那户人家, 姓关。谢大人完全不认识。但小石头的爹娘, 居然和关家有点交情,朱相公谋了个不入流的小官做了几年,现在也往上升了升, 变成了个正经的七品小官。
朱大人这些年对妻子十分好, 时间长了, 张婶婶也就原谅他了。两口子日子过的十分恩爱,朱大人很多事情都会和张婶婶商量。这真是临到老了, 两人反而越来越甜蜜了。
这夫妻俩一听说到关家, 张婶婶就笑道:“大郎, 关家家风还是很不错的。”
“这么说,您还蛮了解他们家的啊。”大郎兴奋的问。
“我们家和关家有些往来, 说来话长,关家和小石头爹有点交情。这几年,我们两家也有些走动。”张婶婶说。
“这么说, 关家的姑娘性子如何,您是清楚的喽?”平儿连忙问。
“不错。关家这一代的也就四个孩子,二男二女,大女儿早就嫁了,大儿子和小石头,平儿都是同窗,二女儿今年十七岁了,还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儿子。关家家世清白,就是日子过得较为清苦一些。我其实也听小石头说了一耳朵的。正想找机会问问你和阿湖呢。”张婶婶说。
原来,朱家现在也在帮小石头寻亲事,小石头有父有母,家世也不算太差,自己又有才华,也算是很抢手的女婿人选。但是朱大人与张婶婶两夫妻,却也不想让儿子娶个不喜欢的妻子。就怕他们夫妻不和睦。
他们是吃过这种苦的人,就想着让儿子自己相看,虽然说不能真正做到两人经常见面亲亲我我,成亲之前就产生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们起码可以做到,让两个孩子有些接触,互相有些好感,再定下来。
所以,张婶婶这几年也接触了不少人家,认识了好些个年纪合适的姑娘家。关家的姑娘自然也在之列了。但是,关家姑娘与小石头却互相没看对眼,这事情也就只好作罢。反正也是两家大人私下里安排的事情,没外人知道。但其实两家多少有些不自在。特别是关太太,毕竟自己家的是女儿,没被别人家瞧中,也是很伤面子的事。
哪里想到,这事情不知道怎的让关大公子知道了。他觉得是小石头瞧不上自己妹妹,又或者是瞧不上自己的家世,反正就对小石头很不满了。他再看看平儿,灵机一动,居然找了个机会让妹妹与平儿见面了,一来二去,两人果真看对了眼。
关家再一打听,平儿和小石头本就是好友,自然明白平儿的家世人品都不错,因此就很有些意思了。只不过,关家与朱家发生的事情,也不好意思让平儿知道。就是小石头自己也不好意思让平儿知道。因此,小石头与关大公子,都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了,没人和平儿提起过。
就是阿毛调查过关家,也不清楚关家与朱家的事情。
“这么说来,还得请您保个媒了。”大郎大喜。
他还是蛮相信张婶婶的,何况还有个朱大人在一边把关过。朱大人这人善于钻营,定然也明白关家是可靠之人,不然,张婶婶也不会与关家走得这么近。只不过,平儿这家伙,有些方面还真是太欠缺了。不过,不管怎样,关家姑娘配平儿是不错了,最重要的是,他俩有感情了,真要去拆散他们也不忍心。大郎和辛湖也希望弟弟们能娶个自己喜欢的妻子回来。夫妻恩爱,家庭才会和睦。
“行。这个媒我保了。”张婶婶爽快的说。
关太太自打小石头没瞧中自己家女儿时,就对张婶婶有些不自在了,毕竟女儿家不比男儿,虽然这事情做得隐蔽,但过后,两家的关系也确实变淡了。实际上,张婶婶还是蛮喜欢关夫人的,关夫人性子爽郎,教出来的女儿性格也大方。
张婶婶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是她先看中了人,才让儿子相看的,哪里想到儿子根本就不乐意,很有些伤人家的面子。现在也算是给了她一个弥补的机会。所以,她拍着胸脯,表示这件事,一定会办得妥妥当当的。
大郎解决了这桩心头大事,心情大好,又和张婶婶和刘大娘说了会子话,才回家。
很快的,就到了大考的时候,平儿和小石头都参加了。关家的大公子,因为年前是生了病,没有参加。平儿一考完,结果都没出来,大郎就请了张婶婶去关家给平儿提亲。
“因为平儿年纪不小了,陈家希望快点娶亲。所以急了些。”张婶婶对关太太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