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2 / 4)
以上三条,主要针对普通民众。难得受到如此关爱的普通民众,自然也就衷心欢迎和支持吕蒙了。
四、慰问关羽及其部下的家属,绝对保障安全,严禁将士骚扰。
五、优待关羽派回来了解情况的人员,让他们在城中问候将士家属,而且可以自由回去,将所见所闻告知在前方的将士。以上两条,特别针对关羽的部下。前线的将士得知家中平安,待遇甚至比以前更好,都不愿与对方决一死战,士气就全垮了。
不久,孙权又率领大批后援部队进驻江陵。关羽见反攻无望,与儿子关平向西败退,想翻越西北的荆山,奔回益州,但在当年十二月,于临沮县的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父子一同被擒杀。至此,荆州七个郡中,除了北部的南阳郡还在曹操之手,其余六个郡,已全部被孙权纳入囊中,孙吴西部边境扩张到三峡东口一线。孙刘两家原来在荆州的利益分配格局,至此彻底改变。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过度的殚精竭虑,超常的精力透支,再加上本来就长期患病,吕蒙很快倒下了。孙权亲自调动各种医疗手段和资源,依然没有回天之力。同样是十二月,吕蒙病逝在公安,享年虚岁四十二。他同周瑜一样,为了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把心血和生命,都贡献在荆州这个大舞台上。另外,在短短的同一个月中,交战双方的主帅级名将,即关羽和吕蒙,都相继离开人世,这也堪称三国名将交战史上绝无仅有的巧合。
作为名将,吕蒙对国家的重大贡献,是从此奠定了孙吴西半部领土的版图格局。至于他的用兵才能,突出在两点:一是与周瑜类似,既能进行谋略策划,又能统领大军实战,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复合型军事人才。二是在具体作战时,一贯以智谋为先,注重巧取,智取,务求成本最低,牺牲最小,杀戮最少。综合贡献和才能,吕蒙确实可以评为孙吴主帅级名将的亚军,仅次于冠军周瑜。但是,如果以用兵上的投入产出比来评选,也就是从投入成本最低而产出效益最高来计算的话,他完全可以评为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冠军。
我们的兵法老祖宗孙子,早就在他《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说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即便是暴力性的战争,也应当尽量尊重生命,避免血腥的杀戮,体现人性的光辉。如果说,在残酷无比的战争中,老祖宗都在倡导“善之善”的道义高境界,那么在当今和平时期,思想观念更为进步的现代文明社会,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冲突时,就更应当尊重生命,彰显人性。但是很可惜,就连高等学府的大学之中,因为动辄以剧毒致人死亡,或者以利刃残害生命。看来在人格的培养教育上,真的是该好好补一下课了。这正是:
回想祖宗高境界,如何后世愧前人。
关于吕蒙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季军陆逊。
主帅型名将第三名——陆逊
他曾经是孙策的仇家,后来却成了孙策的女婿;他当统兵主帅时备受孙权的信任,后来当朝廷丞相时却被孙权逼得气愤而死;他的儿子也是统兵保国的主帅,他的孙子却是西晋文坛的一代大家,三代人都留名青史……
一 猇亭奇功
现在进入我们视线的这位名将,他曾经是孙策的仇家,后来却成了孙策的女婿;他当统兵主帅时备受孙权的信任,后来当朝廷丞相时却被孙权逼得气愤而死;他的儿子也是统兵保国的主帅,孙子却是西晋文坛的一代大家,三代人都留名青史。他就是继周瑜、吕蒙之后,孙吴的另一位优秀主帅陆逊。陆逊军事上的第一次奇功,是在与刘备巅峰对决的猇亭之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大胜。那么陆逊出任主帅的过程顺利不顺利?他又怎样在艰难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最后又对三国鼎立的局面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
蜀汉章武元年(221)秋七月,称帝三个月的刘备,出动最大兵力,组成超过五万人的大军,号称八万,东下三峡进攻孙吴,要为关羽报仇,重新占领荆州。关键时刻,孙权挑选三十九岁的陆逊,担纲主帅,统兵五万迎战。但是,陆逊上任后很不顺利,因为部下的一批实力派将领,不服从他的指挥。大敌当前,这批将领竟然有如此举动,原因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前面讲周瑜时说过,孙吴的将领,按年资分为三期:孙坚时加入的算是黄埔一期,孙策时加入的是二期,孙权时加入的算三期。当时同样也讲究论资排辈,所以一期的老资格程普,才会在赤壁之战中,不服从二期周瑜的指挥。如今,不要说二期的大将还有吕范、周泰、贺齐等,三期的骁将有朱然、潘璋等,就连一期的元勋也还有韩当、朱治两位。另外,孙权宗族的将领也不可小觑,孙权的族弟孙桓就是出色代表。在这两大类人物眼里,陆逊想要来当他们头上的统帅,在资历和关系上,腕儿实在是差得远了。
陆逊原名叫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氏。东汉的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因为原来是先秦吴国的首都,基础雄厚,所以依然是江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且出现了四个著名的官宦家族,即陆氏、顾氏、朱氏和张氏,当时称为“吴四姓”。而陆逊的家族,正是吴县四姓中,世代为官而且名声最高者。
由于父亲早死,陆逊从小跟着在庐江郡当太守的堂祖父陆康,在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生活。当时,附近的袁术因军队缺粮,派人向陆康索取。陆康反对袁术非法割据淮南,断然拒绝。袁术就派遣孙策进攻陆康。围城两年后,舒县城池陷落,七十岁的陆康愤懑而死。幸好在孙策出兵之前,陆康就让十一岁的陆逊回转吴县老家,因而逃过一劫。不过陆氏家族,从此也就成了孙策的仇家。
十九岁的孙权成为江东新主时,陆逊十八岁,已经成年。但是,此后三年间,他都没有出来为孙权效力,明显是过去的仇怨在起作用。三年后,在孙权的用心争取之下,特别是孙权又将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为妻,作为对过去恩怨的一种特殊弥补,陆逊受到感动,加之也为家族的政治前途着想,二十一岁的他,才开始为孙权尽忠效力,仇人就变成了亲人。
两年之前,陆逊协助吕蒙,攻杀关羽占领荆州,展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孙权才将千钧重担放在陆逊的肩上。但是,在上面两大类将领看来,论资历,你陆逊连第三期也都不是最早的,论关系,你此前还是老孙家的仇人,心中自然对你陆逊不服。还有很微妙的一点,就是此前孙吴的三位主帅,从周瑜到鲁肃和吕蒙,那叫一个清一色。什么清一色呢?堪称地域上的清一色,都是江北人氏。周瑜的家乡庐江郡舒县,在今安徽省庐江县;鲁肃的家乡临淮郡东城县,在今安徽省定远县;吕蒙家乡的汝南郡富陂县,在今安徽省阜南县。孙吴政权有三大支柱力量,即江北人士、江东土著和孙氏宗族。江北人士大多是在孙策打回江东创业时跟随而来,而江东土著则多半是在孙权继承权位之后才加入,所以前者要比后者的资历老。资历上的歧视,再与地域上的差异搅在一起,更加使得上面两大类将领,对陆逊这第一个出身江东土著的主帅,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中记录的状况:“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抵抗刘备的时候,各位将领有的是孙策时代加入的老部下,有的是孙氏宗族的高贵成员,他们各自矜持,不肯听从陆逊的指挥。
强敌当前,众将官不顾国家大局,反而摆架子,撂挑子,看你的笑话。碰上平庸之辈,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一怒之下杀鸡儆猴,反而使矛盾激化,更加难以收拾。在这考验主帅凝聚人心本领如何的时刻,陆逊这位孙吴主帅型名将的季军,会怎么来应对呢?
陆大帅的应对之策是三个字:讲政治。他召集全体将领,上了一堂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思想教育大课。他端坐在上,手按宝剑,严肃说道:“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他的意思有四层:
刘备是天下知名人物,连曹操都怕他;而今侵入我国,属于强劲的对手。——这是提醒,当前国家有危难。
诸君承受主上厚恩,本应和睦团结,消灭敌人;现在却不听指挥,很不合道理。——这是批评,你们表现很差劲。
我虽是一介书生,却受命于主上。主上委屈诸君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微薄的才能,能够忍辱负重。——这是告知,我奉命出征,不是随便欺负的对象。
诸位必须承担各自的任务,不准借故推辞!军令摆在这里,不可违犯。——最后是警示,继续乱来,定然会受到军法的制裁。
这堂课,以教育为主,合情合理,柔中有刚,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慑力。于是,统帅部中涣散的人心,初步凝聚起来,陆逊才开始思考和制定战略方针。
自从两年前,陆逊会同吕蒙袭杀关羽攻占荆州之后,他就从长江下游,调到上游的宜都郡一带镇守。而宜都郡所管辖的地域,西部包括三峡东段,东部包括长江流出三峡之后的江段,正是刘备大军攻入孙吴时首当其冲的地域。对地理的极其熟悉,加上对敌情的深入了解,陆逊的战略方针,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扩大空间,诱敌深入;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你的兵力强大,我要尽量扩大空间,诱敌深入,分散你的兵力;你的势头正猛,我要尽量拖长时间,消磨你的势头,然后在我的地盘内等待机会,猛然反击,一招制敌。
七月下旬,刘备大军进入三峡,先后攻占了孙吴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县以东的江防重镇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吴军进行一阵抵抗之后,有计划地向后撤退。刘备进驻秭归,下令停止前进,原因主要三条:首先,他要在此等候全部军队的到达。其次,要等派出的谍报人员,把敌方沿途的军事部署打探清楚。再次,他还需要时间来争取外部援助。当时长江南岸的武陵郡,现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骁勇善战的少数族。所以刘备派侍中马良为特使,翻山越岭,前往武陵郡向少数族首领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下达大举进攻的动员令。他采取水陆兵马三路并进的阵势:居中的是水军战船,由水军主将吴班、陈式统领。在长江北岸的各路步军,由将军黄权统领,防备北方曹军的南下偷袭,同时扫荡长江北岸,保护主力的侧翼。至于刘备自己,则和南岸的步兵机动部队一起进发。
二月底,刘备大军冲出三峡东口,进入江汉平原。三峡东口的军事重镇,是北岸边的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双方主力的第一场战斗,就在夷陵城下展开。刘备以两岸的步兵作为策应和掩护,由居中的水军充当主力,利用平缓的江岸,顺利登岸发起强攻。陆逊指挥吴军短暂对抗之后,又主动放弃了夷陵。但是,当蜀军继续沿长江向前推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蜀军被迫在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不利态势。 ↑返回顶部↑
四、慰问关羽及其部下的家属,绝对保障安全,严禁将士骚扰。
五、优待关羽派回来了解情况的人员,让他们在城中问候将士家属,而且可以自由回去,将所见所闻告知在前方的将士。以上两条,特别针对关羽的部下。前线的将士得知家中平安,待遇甚至比以前更好,都不愿与对方决一死战,士气就全垮了。
不久,孙权又率领大批后援部队进驻江陵。关羽见反攻无望,与儿子关平向西败退,想翻越西北的荆山,奔回益州,但在当年十二月,于临沮县的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父子一同被擒杀。至此,荆州七个郡中,除了北部的南阳郡还在曹操之手,其余六个郡,已全部被孙权纳入囊中,孙吴西部边境扩张到三峡东口一线。孙刘两家原来在荆州的利益分配格局,至此彻底改变。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过度的殚精竭虑,超常的精力透支,再加上本来就长期患病,吕蒙很快倒下了。孙权亲自调动各种医疗手段和资源,依然没有回天之力。同样是十二月,吕蒙病逝在公安,享年虚岁四十二。他同周瑜一样,为了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把心血和生命,都贡献在荆州这个大舞台上。另外,在短短的同一个月中,交战双方的主帅级名将,即关羽和吕蒙,都相继离开人世,这也堪称三国名将交战史上绝无仅有的巧合。
作为名将,吕蒙对国家的重大贡献,是从此奠定了孙吴西半部领土的版图格局。至于他的用兵才能,突出在两点:一是与周瑜类似,既能进行谋略策划,又能统领大军实战,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复合型军事人才。二是在具体作战时,一贯以智谋为先,注重巧取,智取,务求成本最低,牺牲最小,杀戮最少。综合贡献和才能,吕蒙确实可以评为孙吴主帅级名将的亚军,仅次于冠军周瑜。但是,如果以用兵上的投入产出比来评选,也就是从投入成本最低而产出效益最高来计算的话,他完全可以评为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冠军。
我们的兵法老祖宗孙子,早就在他《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说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即便是暴力性的战争,也应当尽量尊重生命,避免血腥的杀戮,体现人性的光辉。如果说,在残酷无比的战争中,老祖宗都在倡导“善之善”的道义高境界,那么在当今和平时期,思想观念更为进步的现代文明社会,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冲突时,就更应当尊重生命,彰显人性。但是很可惜,就连高等学府的大学之中,因为动辄以剧毒致人死亡,或者以利刃残害生命。看来在人格的培养教育上,真的是该好好补一下课了。这正是:
回想祖宗高境界,如何后世愧前人。
关于吕蒙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季军陆逊。
主帅型名将第三名——陆逊
他曾经是孙策的仇家,后来却成了孙策的女婿;他当统兵主帅时备受孙权的信任,后来当朝廷丞相时却被孙权逼得气愤而死;他的儿子也是统兵保国的主帅,他的孙子却是西晋文坛的一代大家,三代人都留名青史……
一 猇亭奇功
现在进入我们视线的这位名将,他曾经是孙策的仇家,后来却成了孙策的女婿;他当统兵主帅时备受孙权的信任,后来当朝廷丞相时却被孙权逼得气愤而死;他的儿子也是统兵保国的主帅,孙子却是西晋文坛的一代大家,三代人都留名青史。他就是继周瑜、吕蒙之后,孙吴的另一位优秀主帅陆逊。陆逊军事上的第一次奇功,是在与刘备巅峰对决的猇亭之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大胜。那么陆逊出任主帅的过程顺利不顺利?他又怎样在艰难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最后又对三国鼎立的局面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
蜀汉章武元年(221)秋七月,称帝三个月的刘备,出动最大兵力,组成超过五万人的大军,号称八万,东下三峡进攻孙吴,要为关羽报仇,重新占领荆州。关键时刻,孙权挑选三十九岁的陆逊,担纲主帅,统兵五万迎战。但是,陆逊上任后很不顺利,因为部下的一批实力派将领,不服从他的指挥。大敌当前,这批将领竟然有如此举动,原因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前面讲周瑜时说过,孙吴的将领,按年资分为三期:孙坚时加入的算是黄埔一期,孙策时加入的是二期,孙权时加入的算三期。当时同样也讲究论资排辈,所以一期的老资格程普,才会在赤壁之战中,不服从二期周瑜的指挥。如今,不要说二期的大将还有吕范、周泰、贺齐等,三期的骁将有朱然、潘璋等,就连一期的元勋也还有韩当、朱治两位。另外,孙权宗族的将领也不可小觑,孙权的族弟孙桓就是出色代表。在这两大类人物眼里,陆逊想要来当他们头上的统帅,在资历和关系上,腕儿实在是差得远了。
陆逊原名叫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氏。东汉的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因为原来是先秦吴国的首都,基础雄厚,所以依然是江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且出现了四个著名的官宦家族,即陆氏、顾氏、朱氏和张氏,当时称为“吴四姓”。而陆逊的家族,正是吴县四姓中,世代为官而且名声最高者。
由于父亲早死,陆逊从小跟着在庐江郡当太守的堂祖父陆康,在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生活。当时,附近的袁术因军队缺粮,派人向陆康索取。陆康反对袁术非法割据淮南,断然拒绝。袁术就派遣孙策进攻陆康。围城两年后,舒县城池陷落,七十岁的陆康愤懑而死。幸好在孙策出兵之前,陆康就让十一岁的陆逊回转吴县老家,因而逃过一劫。不过陆氏家族,从此也就成了孙策的仇家。
十九岁的孙权成为江东新主时,陆逊十八岁,已经成年。但是,此后三年间,他都没有出来为孙权效力,明显是过去的仇怨在起作用。三年后,在孙权的用心争取之下,特别是孙权又将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为妻,作为对过去恩怨的一种特殊弥补,陆逊受到感动,加之也为家族的政治前途着想,二十一岁的他,才开始为孙权尽忠效力,仇人就变成了亲人。
两年之前,陆逊协助吕蒙,攻杀关羽占领荆州,展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孙权才将千钧重担放在陆逊的肩上。但是,在上面两大类将领看来,论资历,你陆逊连第三期也都不是最早的,论关系,你此前还是老孙家的仇人,心中自然对你陆逊不服。还有很微妙的一点,就是此前孙吴的三位主帅,从周瑜到鲁肃和吕蒙,那叫一个清一色。什么清一色呢?堪称地域上的清一色,都是江北人氏。周瑜的家乡庐江郡舒县,在今安徽省庐江县;鲁肃的家乡临淮郡东城县,在今安徽省定远县;吕蒙家乡的汝南郡富陂县,在今安徽省阜南县。孙吴政权有三大支柱力量,即江北人士、江东土著和孙氏宗族。江北人士大多是在孙策打回江东创业时跟随而来,而江东土著则多半是在孙权继承权位之后才加入,所以前者要比后者的资历老。资历上的歧视,再与地域上的差异搅在一起,更加使得上面两大类将领,对陆逊这第一个出身江东土著的主帅,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中记录的状况:“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抵抗刘备的时候,各位将领有的是孙策时代加入的老部下,有的是孙氏宗族的高贵成员,他们各自矜持,不肯听从陆逊的指挥。
强敌当前,众将官不顾国家大局,反而摆架子,撂挑子,看你的笑话。碰上平庸之辈,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一怒之下杀鸡儆猴,反而使矛盾激化,更加难以收拾。在这考验主帅凝聚人心本领如何的时刻,陆逊这位孙吴主帅型名将的季军,会怎么来应对呢?
陆大帅的应对之策是三个字:讲政治。他召集全体将领,上了一堂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思想教育大课。他端坐在上,手按宝剑,严肃说道:“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他的意思有四层:
刘备是天下知名人物,连曹操都怕他;而今侵入我国,属于强劲的对手。——这是提醒,当前国家有危难。
诸君承受主上厚恩,本应和睦团结,消灭敌人;现在却不听指挥,很不合道理。——这是批评,你们表现很差劲。
我虽是一介书生,却受命于主上。主上委屈诸君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微薄的才能,能够忍辱负重。——这是告知,我奉命出征,不是随便欺负的对象。
诸位必须承担各自的任务,不准借故推辞!军令摆在这里,不可违犯。——最后是警示,继续乱来,定然会受到军法的制裁。
这堂课,以教育为主,合情合理,柔中有刚,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慑力。于是,统帅部中涣散的人心,初步凝聚起来,陆逊才开始思考和制定战略方针。
自从两年前,陆逊会同吕蒙袭杀关羽攻占荆州之后,他就从长江下游,调到上游的宜都郡一带镇守。而宜都郡所管辖的地域,西部包括三峡东段,东部包括长江流出三峡之后的江段,正是刘备大军攻入孙吴时首当其冲的地域。对地理的极其熟悉,加上对敌情的深入了解,陆逊的战略方针,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扩大空间,诱敌深入;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你的兵力强大,我要尽量扩大空间,诱敌深入,分散你的兵力;你的势头正猛,我要尽量拖长时间,消磨你的势头,然后在我的地盘内等待机会,猛然反击,一招制敌。
七月下旬,刘备大军进入三峡,先后攻占了孙吴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县以东的江防重镇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吴军进行一阵抵抗之后,有计划地向后撤退。刘备进驻秭归,下令停止前进,原因主要三条:首先,他要在此等候全部军队的到达。其次,要等派出的谍报人员,把敌方沿途的军事部署打探清楚。再次,他还需要时间来争取外部援助。当时长江南岸的武陵郡,现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骁勇善战的少数族。所以刘备派侍中马良为特使,翻山越岭,前往武陵郡向少数族首领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下达大举进攻的动员令。他采取水陆兵马三路并进的阵势:居中的是水军战船,由水军主将吴班、陈式统领。在长江北岸的各路步军,由将军黄权统领,防备北方曹军的南下偷袭,同时扫荡长江北岸,保护主力的侧翼。至于刘备自己,则和南岸的步兵机动部队一起进发。
二月底,刘备大军冲出三峡东口,进入江汉平原。三峡东口的军事重镇,是北岸边的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双方主力的第一场战斗,就在夷陵城下展开。刘备以两岸的步兵作为策应和掩护,由居中的水军充当主力,利用平缓的江岸,顺利登岸发起强攻。陆逊指挥吴军短暂对抗之后,又主动放弃了夷陵。但是,当蜀军继续沿长江向前推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蜀军被迫在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不利态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