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4 / 4)
陆逊一接到命令,就知道这出大戏不好唱。为什么不好唱?因为优势明显在对手那边。
对手的优势在哪里?一是在数量上。足足十万人马,几乎是自己兵力的两倍。二是在地理上。皖县虽然属于我方控制,却位于长江北岸。而对手的大后方就在长江北岸,到皖县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对方既容易进攻皖县,又容易保障后勤支援。三是在战果期望值上。对方的期望值非常灵活,战果大一点固然更好,小一点也能将就。
自己的劣势,也在上面三点上。一是兵力只有六万人马,几乎只有对手的一半。二是自己的大后方,是在长江的南岸,对前线的支援,明显要比对手吃力。三是自己的战果期望值,只能大,不能小,缺乏灵活性。为什么只能大而不能小?这留到下面再说。
大戏确实不好唱。但是,不好唱也要唱,而且还要唱好,这才是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英雄本色。放在现在,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实,唱好这出戏,陆逊还是有底气的。底气在何处?就在于他用兵的拿手本领上,具体说来是两个能够和充分:一是能够在动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远虑,绝不盲目轻率。二是能够在作战中,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孙子·地形篇》中早就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懂得这一点并且用在战争当中的,必定胜利,否则必然失败。上一节讲他鏖战刘备,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他这两方面的用兵本领。那么此番他激战曹休,又会怎样来展现自己的特色呢?
首先,经过对战场一带地理状况的充分研判,陆逊终于找到了对方身上的一道软肋,从而也就找到了将对方优势有效化解的可能。
软肋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说不到点子上。皖县,即今安徽省潜山县。长江下游的北岸,有一条支流叫做皖水。从长江进入皖水,逆流而上一百多里,即可抵达皖县城下。十四年前,孙权从曹操手中攻占皖县,将其打造为北岸的重点军事要塞。此处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最关键的是,如果曹休要从大本营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领兵杀往皖县,中间要横穿一段大别山的余脉。当时这条山路,从北到南约一百七十里左右,极其险峻狭窄,通行非常困难。北端叫无强口,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南;南端叫石亭,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北。而皖县的城池,还在石亭以南约二十里左右。这样的地形,对曹休而言,那是来也不容易,退就更困难。因此,如果能把这一地形特点用好用活的话,就完全能将对手兵力上的优势,变成实战当中的劣势。于是陆逊打定主意,要把这条一百七十里的崎岖山路,以及山路南端的皖县,变成自己钓鱼竿上的丝线和鱼钩,让曹休这条大鱼在这里陷入一场大劫。
找到对方的软肋,只解决了战略设计的一半,即客观条件问题。陆逊还必须解决战略设计的另一半,即主观目标问题。做好一件事,特别是大事,必须先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这属于现今常说的顶层设计。顶层的战略设计做好了,下层的战术设计才容易执行。具体来说,就是将战果的期望值,确定在怎样的等级之上。那么陆逊会定出怎样的战果期望值呢?
前面说了,孙权想出这样的怪招,是要好好出一口被曹魏长期攻打的恶气。既然如此,那么此战就绝对不能打成一比一的平手,最后各自退兵了事。前面说他的战果期望只能大,不能小,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打成平手,那么据守皖县城池的被动防守战就不能采用。因为对方攻不下城池,自然就会撤军,这就打成平手了。弄不好,还有被对方攻克城池招来失败的可能,十四年前孙吴攻占皖县,就是以大军围城之后强攻得手的,前车之鉴不远啊。 ↑返回顶部↑
对手的优势在哪里?一是在数量上。足足十万人马,几乎是自己兵力的两倍。二是在地理上。皖县虽然属于我方控制,却位于长江北岸。而对手的大后方就在长江北岸,到皖县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对方既容易进攻皖县,又容易保障后勤支援。三是在战果期望值上。对方的期望值非常灵活,战果大一点固然更好,小一点也能将就。
自己的劣势,也在上面三点上。一是兵力只有六万人马,几乎只有对手的一半。二是自己的大后方,是在长江的南岸,对前线的支援,明显要比对手吃力。三是自己的战果期望值,只能大,不能小,缺乏灵活性。为什么只能大而不能小?这留到下面再说。
大戏确实不好唱。但是,不好唱也要唱,而且还要唱好,这才是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英雄本色。放在现在,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实,唱好这出戏,陆逊还是有底气的。底气在何处?就在于他用兵的拿手本领上,具体说来是两个能够和充分:一是能够在动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远虑,绝不盲目轻率。二是能够在作战中,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孙子·地形篇》中早就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懂得这一点并且用在战争当中的,必定胜利,否则必然失败。上一节讲他鏖战刘备,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他这两方面的用兵本领。那么此番他激战曹休,又会怎样来展现自己的特色呢?
首先,经过对战场一带地理状况的充分研判,陆逊终于找到了对方身上的一道软肋,从而也就找到了将对方优势有效化解的可能。
软肋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说不到点子上。皖县,即今安徽省潜山县。长江下游的北岸,有一条支流叫做皖水。从长江进入皖水,逆流而上一百多里,即可抵达皖县城下。十四年前,孙权从曹操手中攻占皖县,将其打造为北岸的重点军事要塞。此处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最关键的是,如果曹休要从大本营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领兵杀往皖县,中间要横穿一段大别山的余脉。当时这条山路,从北到南约一百七十里左右,极其险峻狭窄,通行非常困难。北端叫无强口,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南;南端叫石亭,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北。而皖县的城池,还在石亭以南约二十里左右。这样的地形,对曹休而言,那是来也不容易,退就更困难。因此,如果能把这一地形特点用好用活的话,就完全能将对手兵力上的优势,变成实战当中的劣势。于是陆逊打定主意,要把这条一百七十里的崎岖山路,以及山路南端的皖县,变成自己钓鱼竿上的丝线和鱼钩,让曹休这条大鱼在这里陷入一场大劫。
找到对方的软肋,只解决了战略设计的一半,即客观条件问题。陆逊还必须解决战略设计的另一半,即主观目标问题。做好一件事,特别是大事,必须先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这属于现今常说的顶层设计。顶层的战略设计做好了,下层的战术设计才容易执行。具体来说,就是将战果的期望值,确定在怎样的等级之上。那么陆逊会定出怎样的战果期望值呢?
前面说了,孙权想出这样的怪招,是要好好出一口被曹魏长期攻打的恶气。既然如此,那么此战就绝对不能打成一比一的平手,最后各自退兵了事。前面说他的战果期望只能大,不能小,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打成平手,那么据守皖县城池的被动防守战就不能采用。因为对方攻不下城池,自然就会撤军,这就打成平手了。弄不好,还有被对方攻克城池招来失败的可能,十四年前孙吴攻占皖县,就是以大军围城之后强攻得手的,前车之鉴不远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