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2 / 4)
中书校事制度停止了,陆逊在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却没有停止。事实上,中书校事只是一场更大打击的前奏。
原来,君臣之间已经存在的老矛盾,再加上孙权家庭争端引发的新矛盾,两者紧紧纠结在一起,又酿成了另一场重大政治事件,使陆逊遭到更为沉重和严酷的政治打击。
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史书称为“二宫构争”。具体而言,就是分别居住在各自宫廷中的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了取得继承人位置而引发的政坛斗争。斗争为何会发生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儒家经典《礼记》的《大学篇》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套修齐治平的理论,儒家一直提倡。然而即便是文治武功相当辉煌的英主,在齐家方面,特别是在挑选继承人上,成功者也很少。秦始皇能一统天下,却不能防止少子胡亥算计大哥扶苏。汉武帝雄材大略,却把自己的太子刘据,逼得逃亡民间上吊自杀。为何他们不能和睦一个小家?根本原因是本人在修身上很差劲,好色。好色则多妻,多妻就多子,儿子多,继承人只能有一个,当然争得头破血流。如果君主本人再不讲原则和规矩,偏听偏信,那就更热闹了。
就三国而论,确立继承人最为平静顺利的是刘备。他的妃嫔和儿子原本就不多,又有诸葛亮兼任太子师傅,所以正气伸张。曹操在曹丕、曹植两兄弟中犹豫不决,但总算没有闹出大乱子,属于次一等。唯有孙权,妃嫔子嗣既多,本人又不讲原则,结果夺位斗争从宫廷蔓延到大臣,搞得政局动荡难以收拾,属于最糟糕者。而孙权也因此从中青年的英明君主,变成了老年的昏聩皇帝。
陆逊很幸运,赶上了孙权前半生的英明,得以充分施展军事天才;他又很不幸,赶上了孙权后半生的昏聩。赤乌七年(244)正月,他被任命为丞相,结果才当了一年,就在“二宫构争”之中,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人生。这场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呢?
孙权共有七子:长子登、次子虑、三子和、四子覇、五子奋、六子休、少子亮。七个儿子大多不同母,关系已经生分。加之孙权称王称帝以后,直到他临死的前一年,首尾三十载,竟然没有从健在的配偶中正式立过一位皇后。妃嫔之间没有嫡庶之分,儿子之间也就没有尊卑之别,这就更加助长了他们夺位的野心。
赤乌四年(241)五月,皇太子孙登病死。此时,次子孙虑早死,孙权封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孙覇为鲁王。孙和成为太子后,孙权却不立其生母王氏为皇后,而且对孙和与孙覇的待遇完全相同,毫无区别,《三国志》卷五十九《孙霸传》记载是“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这样一来,孙覇就起了夺取太子位置之心,这时还有一个人来帮忙,就是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孙鲁班为步夫人所生,工于算计。她见孙和之母王夫人受宠,对自己生身母亲步夫人不利,就与孙霸联合起来,对付孙和母子。
不久孙权重病,指示太子孙和到神庙中去求神赐福。孙和去了神庙,又顺便到附近妃子张氏的叔父张休家,探望一番。回转皇宫,孙和就受到孙权的怒骂。原来,他一出宫,孙鲁班就派人跟踪,并且赶在前头向孙权打小报告,说是弟弟为父亲求神赐福不上心,只顾同张家商量自己的私事,又说王夫人这段时间对父亲生病不仅不忧虑,反而很高兴。孙权听了大怒,心想你们母子俩都巴不得我早死啊!所以才大骂孙和,又痛责王夫人一番。王夫人又气又怕,随即自杀身亡。
王夫人一死,孙和便孤单了,孙覇乘机发动攻势,两兄弟的矛盾迅速激化。孙权并不明确表示自己的倾向性,只是命令两人在各自的宫中好生读书,彼此不准往来。孙权的处置办法,不仅没有消除两兄弟的矛盾,反而造成了矛盾范围的扩大。外面的朝廷大臣,很快分成对立的两派。据《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和传》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语》记载,当时的情景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支持太子孙和的领军人物,就是仍然留守武昌的丞相陆逊。陆逊为何支持孙和呢?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出自公心坚持原则。孙和年龄居长,并无大过,按照继承人选的规矩,本来就符合条件。加之既然已经正式立为太子,就不宜随便废黜,形同儿戏。其次也与其切身利益有关。原来,孙和嫡妃张氏的妹妹,就是陆逊儿子陆抗的妻子。两姐妹的爷爷,是孙吴的元老张昭。太子派中另外两名骨干人物,是太常卿顾谭、骠骑将军朱据。顾谭是已故丞相顾雍之孙,也是陆逊的外甥,所以跟随舅父拥护太子。朱据的夫人,是孙权的小女儿孙鲁育。孙鲁育比较正派,看不惯姐姐孙鲁班对三弟孙和使坏,就同丈夫一起声援孙和。
拥护鲁王孙覇的为首者,是骠骑将军步骘。步骘与大公主孙鲁班的母亲步夫人同宗,他看到孙权对功高望重的陆逊心存不满,孙权又有改立孙覇为太子之意,觉得拥护孙覇有利可图。大司马全琮,正是大公主孙鲁班的丈夫。在步骘和全琮的带领下,形成了与太子派勉强相当的鲁王派。
以上两派当中,最后遭到孙权残酷打击的,反而是在道义上占据上风的太子派。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恶果,与太子派骨干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直接相关。这是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这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多多少少都和“中书校事”那次政治事件有关。丞相陆逊,是当时实际上的头号重点监视对象。骠骑将军朱据,也是当时的监视对象之一。太常卿顾谭,则是另一重点监视对象顾雍的嫡孙。
这一特点非常微妙,必然要引起孙权的高度警觉:你们这些人现今拉帮结派聚在一起,分明是旧恨未消有所图谋;现今虽然打着拥护太子的旗号,实际上是企图在今后把他当成傀儡来支配,你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一旦孙权把问题上纲上线到君臣权力之争的高度,再和过去的政治恩怨纠结起来,事情就很严重了。六十四岁老年人的疑忌心理,更如火上浇油。他决定把继承人的选择暂且放在一旁,先把太子派中的危险人物收拾了再说。
此时此刻的孙权,敢于向陆逊等人施行严厉打击,是因为力量的对比变化,对他很有利。中书校事时,几乎所有的臣僚都对校事不满,陆逊和顾雍又分掌将相大权,孙权不得不做出让步。而今,朝臣分为对立的两派,他再实施打击至少能得到一半人的支持。再说顾雍已死,陆逊又从掌控兵权的元帅,变成了失去兵权凭借的文职丞相。于是,赤乌八年(245)二月,即陆逊出任丞相十四个月后,孙权开始动手整人了。
既然是故意整人,当然不会按正规的法律程序走,交给执法部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审判问罪。史书记载他整人的招数是:“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据这段出自《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的档案,当时孙权不断从皇宫派出特使,用种种莫须有的问题,严厉责备追问陆逊,一直逼得老年体衰的陆逊,身体无法承受极度的愤怒冤屈,因而丧命死亡为止。人死之后,特使很可能还清理了陆逊的家产,继续挖掘犯罪证据,但是并没有发现超过正常范围的多余财产。
拥护太子的人物中,顾谭与其弟顾承,一齐被撤职流放到岭南,作了他乡之鬼。孙权的二姑爷朱据,在发配到远方的途中被孙权赐死。此外,被砍头的还有张纯、吾粲;被酷刑拷问的有陆胤;被流放的还有张休、姚信。他们不是陆逊的部下,就是其亲属好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王派的骨干人物,全都得到提升,瓜分了原来属于陆逊的职位和权力:步骘升任陆逊留下的丞相一职,吕岱升任陆逊原来担任的上大将军,全琮升任右大司马。至此,孙权的偏向和意图彻底暴露无遗。
“二宫构争”和陆逊之死,笔者将其总结为孙吴历史上的“五三一事件”:定性是五个“最”字,起因是三个因素,后果是一个转折。
五个“最”字的定性是:堪称孙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大、结束方式最残酷、示范作用最恶劣、影响后果最严重的政治事件。
产生的根本起因,是以下三种因素的纠结和叠加:第一是孙权在修身上的堕落,从昔日的英明、大度和从善如流,变成昏聩、猜疑和偏听偏信;第二是孙权在齐家上的失败,不能教育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反而纵容他们只顾私利,骨肉相残;第三是孙权在治国上的恶化,从过去的“亲贤臣,远小人”,完全退化成“亲小人,远贤臣”。
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是孙吴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前兴旺发达的上升态势,到此戛然而止;从此政局急转直下,朝廷之上,君杀臣,臣废君,大臣互杀,血腥恶斗连续不断,直至灭亡。
对比陆逊与诸葛亮,两位大体同时担任本国丞相,彼此又还有交情,然而人生结局却有天渊之别:陆逊横遭猜疑,含冤而死;孔明却深受信任,托孤辅国。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他们的人生结局,又都同样展现出悲剧性的审美境界。陆逊鞠躬尽瘁反遭迫害,是完美事物遭遇毁损的悲剧;孔明壮志未酬遗恨千古,是完美事物发生缺陷的悲剧。悲剧,最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至今讲述他们的历史故事,我们依然会深受触动,从而浮想联翩。正是因为深深的触动,所以三十年前笔者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就把陆逊家族为首的江东世家大族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正是:
忠心保国身冤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陆逊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朱然。
主帅型名将第四名——朱然
他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
一 名震敌国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改了姓过继给舅舅当儿子,也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巍然屹立坚不可摧,逼得对方黯然撤军,从此威名震动曹魏。他,就是名列孙吴主帅型名将第四位的朱然。那么朱然是如何从孙权的陪读发小,成长为孙吴的主帅型名将?他又怎样在江陵保卫战中,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呢?
朱然字义封,丹阳郡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人氏。原本姓施,十三岁时却改了姓。为什么呢?原来他妈妈姓朱,有个弟弟名叫朱治。这朱治可不是一般人物,当初他是孙权父亲孙坚的得力助手,孙坚死后又帮助孙权的大哥孙策,打回江东开创基业。孙策早死,朱治又全力辅佐孙权,完全称得上是孙吴的开国元老。可惜他没有儿孙命,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只好把姐姐的儿子施然,过继给自己当儿子。于是,施然就改了姓,变成了朱然。 ↑返回顶部↑
原来,君臣之间已经存在的老矛盾,再加上孙权家庭争端引发的新矛盾,两者紧紧纠结在一起,又酿成了另一场重大政治事件,使陆逊遭到更为沉重和严酷的政治打击。
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史书称为“二宫构争”。具体而言,就是分别居住在各自宫廷中的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了取得继承人位置而引发的政坛斗争。斗争为何会发生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儒家经典《礼记》的《大学篇》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套修齐治平的理论,儒家一直提倡。然而即便是文治武功相当辉煌的英主,在齐家方面,特别是在挑选继承人上,成功者也很少。秦始皇能一统天下,却不能防止少子胡亥算计大哥扶苏。汉武帝雄材大略,却把自己的太子刘据,逼得逃亡民间上吊自杀。为何他们不能和睦一个小家?根本原因是本人在修身上很差劲,好色。好色则多妻,多妻就多子,儿子多,继承人只能有一个,当然争得头破血流。如果君主本人再不讲原则和规矩,偏听偏信,那就更热闹了。
就三国而论,确立继承人最为平静顺利的是刘备。他的妃嫔和儿子原本就不多,又有诸葛亮兼任太子师傅,所以正气伸张。曹操在曹丕、曹植两兄弟中犹豫不决,但总算没有闹出大乱子,属于次一等。唯有孙权,妃嫔子嗣既多,本人又不讲原则,结果夺位斗争从宫廷蔓延到大臣,搞得政局动荡难以收拾,属于最糟糕者。而孙权也因此从中青年的英明君主,变成了老年的昏聩皇帝。
陆逊很幸运,赶上了孙权前半生的英明,得以充分施展军事天才;他又很不幸,赶上了孙权后半生的昏聩。赤乌七年(244)正月,他被任命为丞相,结果才当了一年,就在“二宫构争”之中,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人生。这场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呢?
孙权共有七子:长子登、次子虑、三子和、四子覇、五子奋、六子休、少子亮。七个儿子大多不同母,关系已经生分。加之孙权称王称帝以后,直到他临死的前一年,首尾三十载,竟然没有从健在的配偶中正式立过一位皇后。妃嫔之间没有嫡庶之分,儿子之间也就没有尊卑之别,这就更加助长了他们夺位的野心。
赤乌四年(241)五月,皇太子孙登病死。此时,次子孙虑早死,孙权封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孙覇为鲁王。孙和成为太子后,孙权却不立其生母王氏为皇后,而且对孙和与孙覇的待遇完全相同,毫无区别,《三国志》卷五十九《孙霸传》记载是“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这样一来,孙覇就起了夺取太子位置之心,这时还有一个人来帮忙,就是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孙鲁班为步夫人所生,工于算计。她见孙和之母王夫人受宠,对自己生身母亲步夫人不利,就与孙霸联合起来,对付孙和母子。
不久孙权重病,指示太子孙和到神庙中去求神赐福。孙和去了神庙,又顺便到附近妃子张氏的叔父张休家,探望一番。回转皇宫,孙和就受到孙权的怒骂。原来,他一出宫,孙鲁班就派人跟踪,并且赶在前头向孙权打小报告,说是弟弟为父亲求神赐福不上心,只顾同张家商量自己的私事,又说王夫人这段时间对父亲生病不仅不忧虑,反而很高兴。孙权听了大怒,心想你们母子俩都巴不得我早死啊!所以才大骂孙和,又痛责王夫人一番。王夫人又气又怕,随即自杀身亡。
王夫人一死,孙和便孤单了,孙覇乘机发动攻势,两兄弟的矛盾迅速激化。孙权并不明确表示自己的倾向性,只是命令两人在各自的宫中好生读书,彼此不准往来。孙权的处置办法,不仅没有消除两兄弟的矛盾,反而造成了矛盾范围的扩大。外面的朝廷大臣,很快分成对立的两派。据《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和传》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语》记载,当时的情景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支持太子孙和的领军人物,就是仍然留守武昌的丞相陆逊。陆逊为何支持孙和呢?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出自公心坚持原则。孙和年龄居长,并无大过,按照继承人选的规矩,本来就符合条件。加之既然已经正式立为太子,就不宜随便废黜,形同儿戏。其次也与其切身利益有关。原来,孙和嫡妃张氏的妹妹,就是陆逊儿子陆抗的妻子。两姐妹的爷爷,是孙吴的元老张昭。太子派中另外两名骨干人物,是太常卿顾谭、骠骑将军朱据。顾谭是已故丞相顾雍之孙,也是陆逊的外甥,所以跟随舅父拥护太子。朱据的夫人,是孙权的小女儿孙鲁育。孙鲁育比较正派,看不惯姐姐孙鲁班对三弟孙和使坏,就同丈夫一起声援孙和。
拥护鲁王孙覇的为首者,是骠骑将军步骘。步骘与大公主孙鲁班的母亲步夫人同宗,他看到孙权对功高望重的陆逊心存不满,孙权又有改立孙覇为太子之意,觉得拥护孙覇有利可图。大司马全琮,正是大公主孙鲁班的丈夫。在步骘和全琮的带领下,形成了与太子派勉强相当的鲁王派。
以上两派当中,最后遭到孙权残酷打击的,反而是在道义上占据上风的太子派。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恶果,与太子派骨干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直接相关。这是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这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多多少少都和“中书校事”那次政治事件有关。丞相陆逊,是当时实际上的头号重点监视对象。骠骑将军朱据,也是当时的监视对象之一。太常卿顾谭,则是另一重点监视对象顾雍的嫡孙。
这一特点非常微妙,必然要引起孙权的高度警觉:你们这些人现今拉帮结派聚在一起,分明是旧恨未消有所图谋;现今虽然打着拥护太子的旗号,实际上是企图在今后把他当成傀儡来支配,你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一旦孙权把问题上纲上线到君臣权力之争的高度,再和过去的政治恩怨纠结起来,事情就很严重了。六十四岁老年人的疑忌心理,更如火上浇油。他决定把继承人的选择暂且放在一旁,先把太子派中的危险人物收拾了再说。
此时此刻的孙权,敢于向陆逊等人施行严厉打击,是因为力量的对比变化,对他很有利。中书校事时,几乎所有的臣僚都对校事不满,陆逊和顾雍又分掌将相大权,孙权不得不做出让步。而今,朝臣分为对立的两派,他再实施打击至少能得到一半人的支持。再说顾雍已死,陆逊又从掌控兵权的元帅,变成了失去兵权凭借的文职丞相。于是,赤乌八年(245)二月,即陆逊出任丞相十四个月后,孙权开始动手整人了。
既然是故意整人,当然不会按正规的法律程序走,交给执法部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审判问罪。史书记载他整人的招数是:“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据这段出自《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的档案,当时孙权不断从皇宫派出特使,用种种莫须有的问题,严厉责备追问陆逊,一直逼得老年体衰的陆逊,身体无法承受极度的愤怒冤屈,因而丧命死亡为止。人死之后,特使很可能还清理了陆逊的家产,继续挖掘犯罪证据,但是并没有发现超过正常范围的多余财产。
拥护太子的人物中,顾谭与其弟顾承,一齐被撤职流放到岭南,作了他乡之鬼。孙权的二姑爷朱据,在发配到远方的途中被孙权赐死。此外,被砍头的还有张纯、吾粲;被酷刑拷问的有陆胤;被流放的还有张休、姚信。他们不是陆逊的部下,就是其亲属好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王派的骨干人物,全都得到提升,瓜分了原来属于陆逊的职位和权力:步骘升任陆逊留下的丞相一职,吕岱升任陆逊原来担任的上大将军,全琮升任右大司马。至此,孙权的偏向和意图彻底暴露无遗。
“二宫构争”和陆逊之死,笔者将其总结为孙吴历史上的“五三一事件”:定性是五个“最”字,起因是三个因素,后果是一个转折。
五个“最”字的定性是:堪称孙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大、结束方式最残酷、示范作用最恶劣、影响后果最严重的政治事件。
产生的根本起因,是以下三种因素的纠结和叠加:第一是孙权在修身上的堕落,从昔日的英明、大度和从善如流,变成昏聩、猜疑和偏听偏信;第二是孙权在齐家上的失败,不能教育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反而纵容他们只顾私利,骨肉相残;第三是孙权在治国上的恶化,从过去的“亲贤臣,远小人”,完全退化成“亲小人,远贤臣”。
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是孙吴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前兴旺发达的上升态势,到此戛然而止;从此政局急转直下,朝廷之上,君杀臣,臣废君,大臣互杀,血腥恶斗连续不断,直至灭亡。
对比陆逊与诸葛亮,两位大体同时担任本国丞相,彼此又还有交情,然而人生结局却有天渊之别:陆逊横遭猜疑,含冤而死;孔明却深受信任,托孤辅国。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他们的人生结局,又都同样展现出悲剧性的审美境界。陆逊鞠躬尽瘁反遭迫害,是完美事物遭遇毁损的悲剧;孔明壮志未酬遗恨千古,是完美事物发生缺陷的悲剧。悲剧,最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至今讲述他们的历史故事,我们依然会深受触动,从而浮想联翩。正是因为深深的触动,所以三十年前笔者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就把陆逊家族为首的江东世家大族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正是:
忠心保国身冤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陆逊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朱然。
主帅型名将第四名——朱然
他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
一 名震敌国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改了姓过继给舅舅当儿子,也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巍然屹立坚不可摧,逼得对方黯然撤军,从此威名震动曹魏。他,就是名列孙吴主帅型名将第四位的朱然。那么朱然是如何从孙权的陪读发小,成长为孙吴的主帅型名将?他又怎样在江陵保卫战中,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呢?
朱然字义封,丹阳郡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人氏。原本姓施,十三岁时却改了姓。为什么呢?原来他妈妈姓朱,有个弟弟名叫朱治。这朱治可不是一般人物,当初他是孙权父亲孙坚的得力助手,孙坚死后又帮助孙权的大哥孙策,打回江东开创基业。孙策早死,朱治又全力辅佐孙权,完全称得上是孙吴的开国元老。可惜他没有儿孙命,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只好把姐姐的儿子施然,过继给自己当儿子。于是,施然就改了姓,变成了朱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