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4 / 4)
关羽刮骨疗毒,《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确实有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令医劈之。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左臂被医生切口子动手术,右手却在切烤肉端酒杯,关大将军确实是一条好汉。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在关公左臂上动刀的,究竟是何方神医,史书却完全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说主刀者乃是神医华佗,时间在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的时候,这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了。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必须先从华佗说起。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在健身上,他是中国第一套多动作组合式健身体操,即“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的禽字,在这里泛指禽兽,而不单指飞禽。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九十多岁。在养生上,他还创制了养生养颜的独家秘方,即“漆叶青黏散”。漆树的树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华佗的贡献很巨大,命运却很悲惨。他不幸生在医生地位相当卑下的时代。当时皇帝、官僚统治下的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即未来要当官的知识分子,后备官僚,第一等。农、工、商三类纳税人,又有本末之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业,被视为本业,基本产业,所以农民是较高的第二等;余下的工、商,被视为末业,次要产业,所以工匠、商人,是低级的第三、第四等。至于医疗行业,被归入工的大类,比农民还低一等。华佗本来是熟读儒经的士人,后来行了医,却以从事低贱的医疗行业为耻,所以经常后悔,即《华佗传》所说的“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他才对曹操居高临下的随意驱使产生强烈的反感,便借故妻子有病,不去为曹操服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等级观念,曹操才对华佗很轻视,说是“天下当无此鼠辈耶”,这明确记载在《华佗传》中,意思是天下难道就再找不出这样的鼠辈贱人了吗!于是,华佗就惨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
在杀死华佗这件事上,曹操后来非常后悔。原来,他最喜爱的宝贝儿子曹冲,就是想出主意用船来称大象体重的那个神童,十三岁时生了重病,医生束手无策,不幸夭亡。曹操这才想到华佗的难得,悲叹说:“吾悔杀华佗!”
据《三国志》卷二十《曹冲传》明确记载,曹冲死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既然曹冲生病时华佗已经死去,所以华佗的死亡,应当比曹冲的死年,即建安十三年更早。但是,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却发生在曹冲死了十一年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显然,华佗的医术再神奇,也绝不可能在自己死亡多年以后,重新死而复生,赶到水淹七军的樊城前线,去给关大将军主刀。可见罗贯中笔下的故事,只能是美丽的传说善意的穿越了。
然而无论怎么说,那位敢于给关大将军开刀做手术的无名医生,也是一位医术非同凡响之辈,应当对他表示敬意。事实上,在三国,还有不少医术精湛却未在青史上留名的外科医生。例如《三国志》卷十五《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魏的大臣贾逵,颈部长了囊状大肿瘤,当时叫做“瘿”,并且流传有“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说法,即进行切除手术的话,十个人中会有九个人死亡。笔者的老伴就当过外科医师,据她判断,这很可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颈部甲状腺瘤,外科手术切除后的伤口观察期间,如果照顾不细致,造成伤口有血块淤积,未能及时清除,就会出现死亡的风险。而贾逵坚持要找高明的医生开刀切除,手术后却安然无恙。《三国志》卷五十五《凌统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又记载,孙吴的勇将凌统,在沙场上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幸好军队中配备了治疗外伤的特效药,得以起死回生。这种神奇的药物,是一位姓卓的医生的独家秘方,当时明确标明为“卓氏良药”,可见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云南白药。总而言之,当时的中医临床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超的技术水准,所以那位无名医生,为关羽的左臂开刀动手术,并且将其疾患成功治愈,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真实的主刀者,并非华佗而已。
至于华佗死亡的具体时间,据程喜霖先生《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一文考证,认为也在建安十三年(208),死时六十七岁。 ↑返回顶部↑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在健身上,他是中国第一套多动作组合式健身体操,即“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的禽字,在这里泛指禽兽,而不单指飞禽。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九十多岁。在养生上,他还创制了养生养颜的独家秘方,即“漆叶青黏散”。漆树的树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华佗的贡献很巨大,命运却很悲惨。他不幸生在医生地位相当卑下的时代。当时皇帝、官僚统治下的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即未来要当官的知识分子,后备官僚,第一等。农、工、商三类纳税人,又有本末之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业,被视为本业,基本产业,所以农民是较高的第二等;余下的工、商,被视为末业,次要产业,所以工匠、商人,是低级的第三、第四等。至于医疗行业,被归入工的大类,比农民还低一等。华佗本来是熟读儒经的士人,后来行了医,却以从事低贱的医疗行业为耻,所以经常后悔,即《华佗传》所说的“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他才对曹操居高临下的随意驱使产生强烈的反感,便借故妻子有病,不去为曹操服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等级观念,曹操才对华佗很轻视,说是“天下当无此鼠辈耶”,这明确记载在《华佗传》中,意思是天下难道就再找不出这样的鼠辈贱人了吗!于是,华佗就惨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
在杀死华佗这件事上,曹操后来非常后悔。原来,他最喜爱的宝贝儿子曹冲,就是想出主意用船来称大象体重的那个神童,十三岁时生了重病,医生束手无策,不幸夭亡。曹操这才想到华佗的难得,悲叹说:“吾悔杀华佗!”
据《三国志》卷二十《曹冲传》明确记载,曹冲死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既然曹冲生病时华佗已经死去,所以华佗的死亡,应当比曹冲的死年,即建安十三年更早。但是,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却发生在曹冲死了十一年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显然,华佗的医术再神奇,也绝不可能在自己死亡多年以后,重新死而复生,赶到水淹七军的樊城前线,去给关大将军主刀。可见罗贯中笔下的故事,只能是美丽的传说善意的穿越了。
然而无论怎么说,那位敢于给关大将军开刀做手术的无名医生,也是一位医术非同凡响之辈,应当对他表示敬意。事实上,在三国,还有不少医术精湛却未在青史上留名的外科医生。例如《三国志》卷十五《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魏的大臣贾逵,颈部长了囊状大肿瘤,当时叫做“瘿”,并且流传有“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说法,即进行切除手术的话,十个人中会有九个人死亡。笔者的老伴就当过外科医师,据她判断,这很可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颈部甲状腺瘤,外科手术切除后的伤口观察期间,如果照顾不细致,造成伤口有血块淤积,未能及时清除,就会出现死亡的风险。而贾逵坚持要找高明的医生开刀切除,手术后却安然无恙。《三国志》卷五十五《凌统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又记载,孙吴的勇将凌统,在沙场上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幸好军队中配备了治疗外伤的特效药,得以起死回生。这种神奇的药物,是一位姓卓的医生的独家秘方,当时明确标明为“卓氏良药”,可见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云南白药。总而言之,当时的中医临床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超的技术水准,所以那位无名医生,为关羽的左臂开刀动手术,并且将其疾患成功治愈,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真实的主刀者,并非华佗而已。
至于华佗死亡的具体时间,据程喜霖先生《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一文考证,认为也在建安十三年(208),死时六十七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