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1 / 4)
嘉平三年(251)正月,从孙吴方面传来消息:七十岁的吴主孙权,为了防备魏军在自己万一去世之后,直捣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下令动员十万人丁,在正对建业的长江北岸,一处名叫堂邑的地方(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筑起堤坝堵塞当地一条叫做涂水的河流,以淹没北岸大片地区。王凌得报,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大举出兵反击。他的想法是:只要从中央得到调兵的虎符,即可借机举兵起事。
他的上奏,当然得不到司马懿的批准。王凌无可奈何,只好等待下一次的机会。由于心情急切,王凌走出了相当草率的一着。这是一着什么棋呢?
原来,新任兖州刺史已经来到平阿,其人叫做黄华。黄华本是凉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的地方势力首领,多年之前曾经割据酒泉,与曹魏政府对抗。后来山穷水尽,举手投降,从此改换门庭入了正流。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他好不容易才挣到一个兖州刺史的职位。就是这样的角色,王凌竟然想争取他来做令狐愚第二。黄华到职不久,王凌派心腹杨弘去平阿,劝说黄华参加自己的行动。殊不知杨弘没有说服黄华不说,反而和黄华联名写了一封检举报告,连夜送往京城洛阳。司马懿收到检举报告,认为动手的时机已到,立即秘密下令,调集数万中央军的精锐兵马,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灭王凌。
这年五月,司马懿悄悄率军出发。为了保持机密性,连往常他出兵时,天子要亲临送行这一项表示殊荣的仪式也取消了。大军离开洛阳,登上舟船,经黄河,向南进入淮河北岸的大支流颍水,扬帆南下,急行军八百多里,来在豫州汝南郡项县以北十里处的百尺堰(在今河南省沈丘县)。这百尺堰,是曹魏在颍水屯田区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由百尺堰再沿颍水顺流而下,三四天内即可抵达王凌所在的寿春城下(今安徽省寿县)。司马懿进至百尺堰,对寿春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后,下令暂停进军,准备向王凌实施攻心之术。
他先以朝廷名义下达公开文书,在列举王凌诸般罪状之后,又宣布对王凌的罪行加以特赦,算是威恩并举。同时,他又命令随军前来的王广,写信劝告自己的老父亲,早日主动向朝廷谢罪,不要负隅顽抗。朝廷的文书与王广的家信,立即由特使送达王凌。特使出发后,司马懿传令各军,作好全力进攻寿春城池的准备。
在王凌那一方面,司马懿的大军还未到达百尺堰时,他已得到了一点消息。但是直到这时,他都还不知道杨康已经在京城告发了自己;而黄华和杨弘,把联名上交检举报告之事,也对他隐瞒得滴水不漏。因此,王凌虽然怀疑司马懿来意不善,但又总觉得对方未必就知道自己的底细。于是,他一面派出快马驰往百尺堰方向,送去向司马懿问候致意的书信,企图探明对方动兵的意向,一面又动员本部上万兵马,作好应变的准备。他自己则率领幕僚和数百精锐亲兵,由寿春乘轻舟溯颍水而上,就近等候使者带回消息之后,好尽快决定对策。
他离开寿春时,派出了第一批信使。走到途中,又接连派出两批信使。但是,眼看已经西出寿春城池三百里有余,三封书信均无回音不说,连十多名信使也没有回来一个。王凌终于明白大事不妙。他正要下令回转寿春,司马懿的特使倒先赶到了。
王凌停舟之处,名叫浦口,其地西距百尺堰也有一百里左右。当他看罢朝廷文书和儿子家信之后,立时明白自己已经陷入绝境之中。
武力抵抗须有实力作后盾,而现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由于得不到中央的调兵命令和铜虎符,身为扬州战区指挥长官的王凌,也无法大规模调集东南战区的军队。现时他所能调遣的,只有直属本部的兵马一万余人。而对方麾下有中央军精锐好几万人,随时能够动员的后备兵力还未计算在内。加之兖州的黄华与杨弘,已经站到司马懿一边,战端一开,王凌还将受到平阿方向的夹攻。对方大兵已经压境,即使王凌想强征民丁入伍扩充军队,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总而言之,王凌如果想要凭借寿春城池拼死相抗,除了白白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外,别无其他结果。
年近八十岁的王凌,倒也不愧是一条铁骨好汉。当他清楚看到抵抗已经没有意义,只会导致寿春城中军民玉石俱焚的结果之后,仰天长叹一声,决定单舟直往司马懿军前辞职谢罪,独自承担一切后果。
五月初十,王凌抵达了一处名叫丘头的地方(在今河省沈丘县)。丘头在百尺堰以南五十里。司马懿在百尺堰稍事停留后,挥军东下。行至丘头,侍从来报,太尉王凌遣幕僚王彧,前来呈交王凌的太尉印绶、节旄,并送王凌亲笔谢罪书信一封。高坐船楼的司马懿,把印绶和节旄扫了一眼,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他把来信展开,只见上面写道:“身陷刑罪,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绶,顷至,当如诏书,自缚归命。虽足下私之,官法有分。”大意是说,我犯罪本当受刑,却承蒙您的赦免和原谅;现今派遣下属送上我的官印,我会按照皇上诏书的指示,捆绑自己前来归案;虽然您私人对我施予恩惠,但是承受官方法律的处置是我的本分。
这就是王凌的举手投降书。司马懿率领数万兵马急速前行上千里路,目的也正是要得到这寥寥三十三字。他吩咐部属,准备迎接来降的王凌。
接受投降,如同抵御敌人,这是中国兵家的座右铭。只见丘头附近的水面上,战船如飞雁队形排开。船上旌旗飘拂,刀矛闪光,一片肃杀气象。居中是一艘三层楼船,长十多丈,髹以彩漆,上建大旗,这就是主帅司马懿的座舟。列阵刚毕,王凌的小船也到了,须发皓白的魏朝太尉,双手反缚,赤裸上身,跪于船头之上。待他来到前锋战船时,便有司马懿的幕僚上船,为他解开绳索,穿上衣裳,并且问候致意。至此,受降仪式便在上万人的注视之下结束了。
王凌受到这样温和的待遇,松了一口大气。他以为这是司马懿真正将要赦免他的表示,就下到旁侧的一艘小船,要前往楼船去见司马懿。不料小船行驶到距楼船还有十多丈远时,便有两艘战船飞快上前,把他的小船截住,不准前进。王凌这才知道情况不容乐观,只得遥遥对着楼船上的司马懿,大声说道:“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您只消用简短书简召唤我,我难道敢不来吗?何须如此兴师动众啊!
高坐船楼的司马懿,傲然俯视对方,朗声答道:“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因为您不是简短书简所能召唤来的人呀。
王凌仰望着高高在上的司马懿,愤然指责道:“卿负我!”您对不起我!
司马懿依旧是居高临下的傲然态度,缓缓答道:“我宁负卿,不负国家!”我宁可对不起您,也不能对不起皇上!请注意,此处司马懿口中的“国家”,是当时的习用语,准确含义是指正在位的皇帝,而非政治的体制,这是史学名家周一良先生的独到之见。
两位年过古稀的老者,两位魏朝的四世元老,就这样旁若无人一般,在颍水的江面之上,打了一阵子嘴仗。司马懿怕王凌还会说出更难听的话来,把手一挥,立刻从拦截王凌的战船上跳出两名武士,一左一右,提起王凌就丢上战船。然后,那战船在四艘巡江轻舟的警卫下,径自向码头驶去。
按照司马懿的指示,江西岸的码头上,早已有一支铁骑兵队伍在此恭候。王凌一被押送上岸,即将由他们带回京都问罪。舍舟登岸,已是红日西下之时,王凌举目四望,但见川原苍茫,残阳如血,不禁悲从中来。他想知道此去自己的生死如何,便向骑兵队长索要钉棺材盖板的铁钉,以试司马懿之意。经过请示,那队长把两枚长长的棺钉,放到王凌面前。王凌自知必死,也就不再犹豫。当天深夜,王凌一行来到百尺堰以南的项县(今河南省沈丘县)。在驿馆之中,王凌长叹道:“年将八十,竟然身名并灭了!”说完之后,断然仰头喝下毒药而死。
以王凌为首的反抗力量,到此被彻底消灭。但是,就在三个月后的八月初五,七十三岁的司马懿,也病死在洛阳,到阴间去同老朋友王凌见面相会了。
淮扬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激烈战斗,但是司马懿的用兵特色,依然清晰显现出来。在做好最坏打算的情况下,尽力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他惯用的策略。换言之,尽量在斗智上下功夫,而不在斗力上费力气。以往对付诸葛亮是如此,现在对付王凌更是如此。在自己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次用兵中,他就用这样的收官表演,告别了历史舞台。撇开道德上的拷问和衡量,单单就沙场用兵的军事才能而论,综合他在辽东之战和其他战场的表现,他应当评为曹操之后,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也正是凭借军事上的战功积累,他也才能逐渐掌控曹魏后期的朝廷大权,为后来司马氏的代魏奠定了基础。
总的说来,司马师代魏的过程,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每人的双手都沾满鲜血。鲜血不仅来自大量无辜的平民和俘虏,而且来自在位的年轻皇帝。这种动辄就使用灭绝生命来解决问题的野蛮手段,连他们的后代子孙,东晋明帝司马绍,听说之后也惊讶羞惭不已,长叹说:“如果是这样,皇朝的命运怎能长久啊!”司马绍所指的短命皇朝,就是西晋。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必定会受到严厉惩罚,而且老天爷往往还用极其公平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而司马氏受到的惩罚,到西晋皇朝的第二代就迅速兑现。太熙元年(290)四月,五十五岁的晋武帝死亡,儿子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生母的堂妹杨皇后,升为皇太后;其生父杨骏,出任首席辅政大臣。晋惠帝的妻子贾氏,则被立为皇后。一年之后的三月间,三十四岁的贾皇后有样学样,挥起屠刀搞政变,杨骏及其心腹下属均被诛杀三族,皇太后杨氏被逼自杀。六月间,贾皇后又将屠刀对准司马氏家族自身,先后诛杀辅佐朝政的亲王司马亮、司马玮。接下来,执掌朝政的赵王司马伦,又废黜逼死贾皇后,夺取了皇帝的位置,由此引发了宗族亲王之间的血腥夺权大战,即“八王之战”,导致西晋皇朝的迅速覆亡,成为秦以后的第二个短命统一皇朝。野蛮践踏生命者,最终使自己后代的生命也受到无情践踏。这正是:
好生之德谁无视,报复循环在眼前!
关于司马懿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一名邓艾。
战将型名将第一名——邓艾
从功劳贡献来说,他一举消灭了蜀汉政权,为历史走向统一,做出了巨大的促进;从人生奋斗来说,他从孤苦贫穷的农村放牛娃,努力奋斗变成战果辉煌的一代名将。但是很可惜,后世对他的了解和认识,至今还存在不小的偏差……
一 草根俊杰
本节出场的这一位,是一位非同凡响的曹魏将领:从功劳上说,他一举消灭了蜀汉政权,为历史走向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人生奋斗来说,他从孤苦贫穷的农村放牛娃,努力奋斗变成战果辉煌的一代名将,其励志奋斗史,又是对草根底层的深刻启迪。他,就是曹魏极具个性色彩的名将邓艾。但是很可惜,后世对他的了解和认识,至今还存在不小的偏差,所以需要好好对他作一番介绍。那么邓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通过怎样的努力,改变了自己艰难的处境?改变处境之后,他在做官和做人两方面有何突出的表现?他又如何脱颖而出,变成了蜀汉主帅姜维的大克星呢?
邓艾字士载,东汉荆州棘阳县(棘阳县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氏。据《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记载,他的出身,是社会最底层的草根。草根到什么样子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首先,他家的经济情况很差。很早就死了爹,没有顶梁柱。在当地过不下去,被迫流浪到异乡找生路,到了东边几百里外的豫州襄城县(今河南省襄城县),被当地政府强制性收容,当了史书所说的“典农部民”。也就是曹操屯田区的农民。 ↑返回顶部↑
他的上奏,当然得不到司马懿的批准。王凌无可奈何,只好等待下一次的机会。由于心情急切,王凌走出了相当草率的一着。这是一着什么棋呢?
原来,新任兖州刺史已经来到平阿,其人叫做黄华。黄华本是凉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的地方势力首领,多年之前曾经割据酒泉,与曹魏政府对抗。后来山穷水尽,举手投降,从此改换门庭入了正流。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他好不容易才挣到一个兖州刺史的职位。就是这样的角色,王凌竟然想争取他来做令狐愚第二。黄华到职不久,王凌派心腹杨弘去平阿,劝说黄华参加自己的行动。殊不知杨弘没有说服黄华不说,反而和黄华联名写了一封检举报告,连夜送往京城洛阳。司马懿收到检举报告,认为动手的时机已到,立即秘密下令,调集数万中央军的精锐兵马,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灭王凌。
这年五月,司马懿悄悄率军出发。为了保持机密性,连往常他出兵时,天子要亲临送行这一项表示殊荣的仪式也取消了。大军离开洛阳,登上舟船,经黄河,向南进入淮河北岸的大支流颍水,扬帆南下,急行军八百多里,来在豫州汝南郡项县以北十里处的百尺堰(在今河南省沈丘县)。这百尺堰,是曹魏在颍水屯田区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由百尺堰再沿颍水顺流而下,三四天内即可抵达王凌所在的寿春城下(今安徽省寿县)。司马懿进至百尺堰,对寿春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后,下令暂停进军,准备向王凌实施攻心之术。
他先以朝廷名义下达公开文书,在列举王凌诸般罪状之后,又宣布对王凌的罪行加以特赦,算是威恩并举。同时,他又命令随军前来的王广,写信劝告自己的老父亲,早日主动向朝廷谢罪,不要负隅顽抗。朝廷的文书与王广的家信,立即由特使送达王凌。特使出发后,司马懿传令各军,作好全力进攻寿春城池的准备。
在王凌那一方面,司马懿的大军还未到达百尺堰时,他已得到了一点消息。但是直到这时,他都还不知道杨康已经在京城告发了自己;而黄华和杨弘,把联名上交检举报告之事,也对他隐瞒得滴水不漏。因此,王凌虽然怀疑司马懿来意不善,但又总觉得对方未必就知道自己的底细。于是,他一面派出快马驰往百尺堰方向,送去向司马懿问候致意的书信,企图探明对方动兵的意向,一面又动员本部上万兵马,作好应变的准备。他自己则率领幕僚和数百精锐亲兵,由寿春乘轻舟溯颍水而上,就近等候使者带回消息之后,好尽快决定对策。
他离开寿春时,派出了第一批信使。走到途中,又接连派出两批信使。但是,眼看已经西出寿春城池三百里有余,三封书信均无回音不说,连十多名信使也没有回来一个。王凌终于明白大事不妙。他正要下令回转寿春,司马懿的特使倒先赶到了。
王凌停舟之处,名叫浦口,其地西距百尺堰也有一百里左右。当他看罢朝廷文书和儿子家信之后,立时明白自己已经陷入绝境之中。
武力抵抗须有实力作后盾,而现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由于得不到中央的调兵命令和铜虎符,身为扬州战区指挥长官的王凌,也无法大规模调集东南战区的军队。现时他所能调遣的,只有直属本部的兵马一万余人。而对方麾下有中央军精锐好几万人,随时能够动员的后备兵力还未计算在内。加之兖州的黄华与杨弘,已经站到司马懿一边,战端一开,王凌还将受到平阿方向的夹攻。对方大兵已经压境,即使王凌想强征民丁入伍扩充军队,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总而言之,王凌如果想要凭借寿春城池拼死相抗,除了白白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外,别无其他结果。
年近八十岁的王凌,倒也不愧是一条铁骨好汉。当他清楚看到抵抗已经没有意义,只会导致寿春城中军民玉石俱焚的结果之后,仰天长叹一声,决定单舟直往司马懿军前辞职谢罪,独自承担一切后果。
五月初十,王凌抵达了一处名叫丘头的地方(在今河省沈丘县)。丘头在百尺堰以南五十里。司马懿在百尺堰稍事停留后,挥军东下。行至丘头,侍从来报,太尉王凌遣幕僚王彧,前来呈交王凌的太尉印绶、节旄,并送王凌亲笔谢罪书信一封。高坐船楼的司马懿,把印绶和节旄扫了一眼,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他把来信展开,只见上面写道:“身陷刑罪,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绶,顷至,当如诏书,自缚归命。虽足下私之,官法有分。”大意是说,我犯罪本当受刑,却承蒙您的赦免和原谅;现今派遣下属送上我的官印,我会按照皇上诏书的指示,捆绑自己前来归案;虽然您私人对我施予恩惠,但是承受官方法律的处置是我的本分。
这就是王凌的举手投降书。司马懿率领数万兵马急速前行上千里路,目的也正是要得到这寥寥三十三字。他吩咐部属,准备迎接来降的王凌。
接受投降,如同抵御敌人,这是中国兵家的座右铭。只见丘头附近的水面上,战船如飞雁队形排开。船上旌旗飘拂,刀矛闪光,一片肃杀气象。居中是一艘三层楼船,长十多丈,髹以彩漆,上建大旗,这就是主帅司马懿的座舟。列阵刚毕,王凌的小船也到了,须发皓白的魏朝太尉,双手反缚,赤裸上身,跪于船头之上。待他来到前锋战船时,便有司马懿的幕僚上船,为他解开绳索,穿上衣裳,并且问候致意。至此,受降仪式便在上万人的注视之下结束了。
王凌受到这样温和的待遇,松了一口大气。他以为这是司马懿真正将要赦免他的表示,就下到旁侧的一艘小船,要前往楼船去见司马懿。不料小船行驶到距楼船还有十多丈远时,便有两艘战船飞快上前,把他的小船截住,不准前进。王凌这才知道情况不容乐观,只得遥遥对着楼船上的司马懿,大声说道:“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您只消用简短书简召唤我,我难道敢不来吗?何须如此兴师动众啊!
高坐船楼的司马懿,傲然俯视对方,朗声答道:“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因为您不是简短书简所能召唤来的人呀。
王凌仰望着高高在上的司马懿,愤然指责道:“卿负我!”您对不起我!
司马懿依旧是居高临下的傲然态度,缓缓答道:“我宁负卿,不负国家!”我宁可对不起您,也不能对不起皇上!请注意,此处司马懿口中的“国家”,是当时的习用语,准确含义是指正在位的皇帝,而非政治的体制,这是史学名家周一良先生的独到之见。
两位年过古稀的老者,两位魏朝的四世元老,就这样旁若无人一般,在颍水的江面之上,打了一阵子嘴仗。司马懿怕王凌还会说出更难听的话来,把手一挥,立刻从拦截王凌的战船上跳出两名武士,一左一右,提起王凌就丢上战船。然后,那战船在四艘巡江轻舟的警卫下,径自向码头驶去。
按照司马懿的指示,江西岸的码头上,早已有一支铁骑兵队伍在此恭候。王凌一被押送上岸,即将由他们带回京都问罪。舍舟登岸,已是红日西下之时,王凌举目四望,但见川原苍茫,残阳如血,不禁悲从中来。他想知道此去自己的生死如何,便向骑兵队长索要钉棺材盖板的铁钉,以试司马懿之意。经过请示,那队长把两枚长长的棺钉,放到王凌面前。王凌自知必死,也就不再犹豫。当天深夜,王凌一行来到百尺堰以南的项县(今河南省沈丘县)。在驿馆之中,王凌长叹道:“年将八十,竟然身名并灭了!”说完之后,断然仰头喝下毒药而死。
以王凌为首的反抗力量,到此被彻底消灭。但是,就在三个月后的八月初五,七十三岁的司马懿,也病死在洛阳,到阴间去同老朋友王凌见面相会了。
淮扬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激烈战斗,但是司马懿的用兵特色,依然清晰显现出来。在做好最坏打算的情况下,尽力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他惯用的策略。换言之,尽量在斗智上下功夫,而不在斗力上费力气。以往对付诸葛亮是如此,现在对付王凌更是如此。在自己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次用兵中,他就用这样的收官表演,告别了历史舞台。撇开道德上的拷问和衡量,单单就沙场用兵的军事才能而论,综合他在辽东之战和其他战场的表现,他应当评为曹操之后,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也正是凭借军事上的战功积累,他也才能逐渐掌控曹魏后期的朝廷大权,为后来司马氏的代魏奠定了基础。
总的说来,司马师代魏的过程,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每人的双手都沾满鲜血。鲜血不仅来自大量无辜的平民和俘虏,而且来自在位的年轻皇帝。这种动辄就使用灭绝生命来解决问题的野蛮手段,连他们的后代子孙,东晋明帝司马绍,听说之后也惊讶羞惭不已,长叹说:“如果是这样,皇朝的命运怎能长久啊!”司马绍所指的短命皇朝,就是西晋。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必定会受到严厉惩罚,而且老天爷往往还用极其公平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而司马氏受到的惩罚,到西晋皇朝的第二代就迅速兑现。太熙元年(290)四月,五十五岁的晋武帝死亡,儿子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生母的堂妹杨皇后,升为皇太后;其生父杨骏,出任首席辅政大臣。晋惠帝的妻子贾氏,则被立为皇后。一年之后的三月间,三十四岁的贾皇后有样学样,挥起屠刀搞政变,杨骏及其心腹下属均被诛杀三族,皇太后杨氏被逼自杀。六月间,贾皇后又将屠刀对准司马氏家族自身,先后诛杀辅佐朝政的亲王司马亮、司马玮。接下来,执掌朝政的赵王司马伦,又废黜逼死贾皇后,夺取了皇帝的位置,由此引发了宗族亲王之间的血腥夺权大战,即“八王之战”,导致西晋皇朝的迅速覆亡,成为秦以后的第二个短命统一皇朝。野蛮践踏生命者,最终使自己后代的生命也受到无情践踏。这正是:
好生之德谁无视,报复循环在眼前!
关于司马懿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一名邓艾。
战将型名将第一名——邓艾
从功劳贡献来说,他一举消灭了蜀汉政权,为历史走向统一,做出了巨大的促进;从人生奋斗来说,他从孤苦贫穷的农村放牛娃,努力奋斗变成战果辉煌的一代名将。但是很可惜,后世对他的了解和认识,至今还存在不小的偏差……
一 草根俊杰
本节出场的这一位,是一位非同凡响的曹魏将领:从功劳上说,他一举消灭了蜀汉政权,为历史走向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人生奋斗来说,他从孤苦贫穷的农村放牛娃,努力奋斗变成战果辉煌的一代名将,其励志奋斗史,又是对草根底层的深刻启迪。他,就是曹魏极具个性色彩的名将邓艾。但是很可惜,后世对他的了解和认识,至今还存在不小的偏差,所以需要好好对他作一番介绍。那么邓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通过怎样的努力,改变了自己艰难的处境?改变处境之后,他在做官和做人两方面有何突出的表现?他又如何脱颖而出,变成了蜀汉主帅姜维的大克星呢?
邓艾字士载,东汉荆州棘阳县(棘阳县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氏。据《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记载,他的出身,是社会最底层的草根。草根到什么样子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首先,他家的经济情况很差。很早就死了爹,没有顶梁柱。在当地过不下去,被迫流浪到异乡找生路,到了东边几百里外的豫州襄城县(今河南省襄城县),被当地政府强制性收容,当了史书所说的“典农部民”。也就是曹操屯田区的农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