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3 / 4)
顾淮之也只能感叹一句老头儿真是老当益壮,上了年纪记性竟然还这么好,就连之前自己和王掌柜等人的话都复述了个八.九不离十,不愧是真大佬。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还沉思一下,听到妙处更是连声叫好。要不是见了元熙帝身上的那身龙袍,顾淮之都得以为自己进了个茶楼,正在听说书先生讲故事。
顾玄虽然辞了官,徐王两位大佬还在,这俩一个是顾淮之舅公一个是顾淮之亲外公,骄傲之余也本能地开始护犊子,王尚书紧崩着一张脸开口道:“此事多有碰巧,其一福王的报纸办得好,这才让商贾们看到了商机愿意花银子。其二,能一天拍出四百多万两白银,也是商贾们想在陛下面前露脸,这才愿意出这么多。若是日后还想再一次想赚这么多银子,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们就别继续盯着老夫的外孙了!
“没错!”徐尚书连忙接话,“虽然他这事儿确实办得漂亮,但胆子也不小,还敢扯着陛下的名号吓唬人,真是被惯坏了。陛下要嘉奖他,也得酌情罚一罚他,免得他再这么大胆行事。”
听见没,想要赚银子,归根结底还是陛下的名号好用。想挣银子的,自己照着去做,别总逮着一个人薅羊毛!
元熙帝不由哈哈大笑,“这有什么要罚的?朕的名号若是能换这么多银子,就算被顾爱卿用一用又何妨?朕还巴不得他多用几次,这样,大家都不用发愁国库的事情了!”
“那父皇,这回阿淮立了大功,您是不是该重重赏他啊?”
能这么直白地向元熙帝要赏赐的,也就只有铁憨憨福王了。
一时间,元熙帝也犯难了,赏赐财物吧,人家顾淮之刚让国库的银子翻了个倍,什么财物也不能跟这个比;给他升官吧,顾淮之年纪轻轻已经是户部侍郎,再往上就是一部尚书之位,未免也快了些。
另外,元熙帝心里还有自己的小算盘,顾淮之是个干才不假,但若是他把顾淮之的官位升到顶了,那日后太子登基还怎么加恩于顾淮之啊?
顾淮之可是他预备留给太子的宰相之才,总不能他把恩全都施完了,轮到太子那儿就单凭一句干巴巴地君臣名分吧?
元熙帝头一回觉得,底下臣子太能干了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再一想到正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顾玄,元熙帝心里忍不住感叹一句:老丞相啊,朕也体会了一回你当初辞官的心情了啊!
元熙帝心中诸多感慨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在旁人眼中,他不过是略一沉吟,便给出了顾淮之的奖赏:良田千顷,布帛万匹并一套别院,又给了顾家女眷诸多体面,顾淮之的两个儿子也各有赏赐,还御笔亲书一块匾额送给顾淮之,有这块匾额在,只要这江山还是赵家的,日后的皇帝都要对顾氏看重几分。
这份赏赐,不可谓不丰厚。
不过,在场众人却没一个眼红的,人家凭本事挣回来一个国库,给再多的奖励都不过分。双方实力差距太大,酸都酸不动。
除了顾淮之之外,冯克己和福王也各有赏赐,这就有点让人心里发酸了。尤其是其他几部尚书,没少在心里骂冯克己,这老家伙好快的手,把个财神爷抢去了户部。这顾淮之要是在自己这一部,肯定也不差啊。
福王那边,酸的更多的是他的兄弟们。太子倒是真心实意地为福王感到高兴,福王可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福王越受元熙帝重视,他的实力也越强。其他皇子心里就没那么舒服了,本来吧,福王就不是个聪明的人,小时候没少被他们暗地里嘲笑。现在倒好,当年的小傻子居然成了除太子外混得最好的,这心理落差也够皇子们难受的了。
比不过太子也就算了,毕竟人家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比不过个傻子,那就很让人生气了。
人心就是这么奇怪,不会去嫉妒一个一直比你优秀的人,却会记恨一个原本不出众,后来超过自己的人。
福王就这么成了他们心里的一根刺。
性格直爽点的,离开政事堂后当着福王和太子的面儿就开始说酸话,那阴阳怪气的语调,谁听了不得夸一声阴阳大师。
更有段位高上一筹的,拼命在太子面前夸福王,说他虽然性格憨了点,但人实诚,带兵打仗一把好手,这天下有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怪不得元熙帝喜欢他。
这话就够诛心了,福王听不出里面的门道,只会对哥哥们傻笑。太子的脸色不变,其他人也看不出他的心情到底如何。
只不过等到众人散去后,又有“好兄弟”跑去告诫福王,让他提防太子。说他战功赫赫,容易被太子猜忌,以后在太子面前要更加小心谨慎。
这些话真真假假,福王本着说多错多的原则,只喝酒不搭话,转头就把对方给卖到了太子面前。
其间种种,真是一出大戏。
太子也只能感叹一句这宫里表面上风平浪静,内里却是波涛汹涌。别人都说他这太子之位稳如泰山,他却越来越焦虑不安,既有来自兄弟的威胁,也感受到了来自上方君父的压力。
自古以来太子就难当,在他眼里是敌人的兄弟,在他父皇眼里却都是儿子。甚至皇帝会因为“日后皇位都是你的,你可不能残害手足”这种想法对太子的要求更高。元熙帝对太子不可谓不器重,但他也不可能不管其他儿子。而那些儿子进入朝堂当差,就有了自己的人马。大臣们心思各异,有的正直有的奸诈,说不准就有那么些想捞个从龙之功的家伙就跟其他皇子一拍即合,暗中给太子放冷.箭呢?
就说福王,明明都摆出一副无心争储只想跟着父皇长兄身后混吃等死的架势,还有人见他圣宠在身又有军功,明里暗里怂恿他争一争储位呢。 ↑返回顶部↑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还沉思一下,听到妙处更是连声叫好。要不是见了元熙帝身上的那身龙袍,顾淮之都得以为自己进了个茶楼,正在听说书先生讲故事。
顾玄虽然辞了官,徐王两位大佬还在,这俩一个是顾淮之舅公一个是顾淮之亲外公,骄傲之余也本能地开始护犊子,王尚书紧崩着一张脸开口道:“此事多有碰巧,其一福王的报纸办得好,这才让商贾们看到了商机愿意花银子。其二,能一天拍出四百多万两白银,也是商贾们想在陛下面前露脸,这才愿意出这么多。若是日后还想再一次想赚这么多银子,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们就别继续盯着老夫的外孙了!
“没错!”徐尚书连忙接话,“虽然他这事儿确实办得漂亮,但胆子也不小,还敢扯着陛下的名号吓唬人,真是被惯坏了。陛下要嘉奖他,也得酌情罚一罚他,免得他再这么大胆行事。”
听见没,想要赚银子,归根结底还是陛下的名号好用。想挣银子的,自己照着去做,别总逮着一个人薅羊毛!
元熙帝不由哈哈大笑,“这有什么要罚的?朕的名号若是能换这么多银子,就算被顾爱卿用一用又何妨?朕还巴不得他多用几次,这样,大家都不用发愁国库的事情了!”
“那父皇,这回阿淮立了大功,您是不是该重重赏他啊?”
能这么直白地向元熙帝要赏赐的,也就只有铁憨憨福王了。
一时间,元熙帝也犯难了,赏赐财物吧,人家顾淮之刚让国库的银子翻了个倍,什么财物也不能跟这个比;给他升官吧,顾淮之年纪轻轻已经是户部侍郎,再往上就是一部尚书之位,未免也快了些。
另外,元熙帝心里还有自己的小算盘,顾淮之是个干才不假,但若是他把顾淮之的官位升到顶了,那日后太子登基还怎么加恩于顾淮之啊?
顾淮之可是他预备留给太子的宰相之才,总不能他把恩全都施完了,轮到太子那儿就单凭一句干巴巴地君臣名分吧?
元熙帝头一回觉得,底下臣子太能干了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再一想到正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顾玄,元熙帝心里忍不住感叹一句:老丞相啊,朕也体会了一回你当初辞官的心情了啊!
元熙帝心中诸多感慨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在旁人眼中,他不过是略一沉吟,便给出了顾淮之的奖赏:良田千顷,布帛万匹并一套别院,又给了顾家女眷诸多体面,顾淮之的两个儿子也各有赏赐,还御笔亲书一块匾额送给顾淮之,有这块匾额在,只要这江山还是赵家的,日后的皇帝都要对顾氏看重几分。
这份赏赐,不可谓不丰厚。
不过,在场众人却没一个眼红的,人家凭本事挣回来一个国库,给再多的奖励都不过分。双方实力差距太大,酸都酸不动。
除了顾淮之之外,冯克己和福王也各有赏赐,这就有点让人心里发酸了。尤其是其他几部尚书,没少在心里骂冯克己,这老家伙好快的手,把个财神爷抢去了户部。这顾淮之要是在自己这一部,肯定也不差啊。
福王那边,酸的更多的是他的兄弟们。太子倒是真心实意地为福王感到高兴,福王可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福王越受元熙帝重视,他的实力也越强。其他皇子心里就没那么舒服了,本来吧,福王就不是个聪明的人,小时候没少被他们暗地里嘲笑。现在倒好,当年的小傻子居然成了除太子外混得最好的,这心理落差也够皇子们难受的了。
比不过太子也就算了,毕竟人家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比不过个傻子,那就很让人生气了。
人心就是这么奇怪,不会去嫉妒一个一直比你优秀的人,却会记恨一个原本不出众,后来超过自己的人。
福王就这么成了他们心里的一根刺。
性格直爽点的,离开政事堂后当着福王和太子的面儿就开始说酸话,那阴阳怪气的语调,谁听了不得夸一声阴阳大师。
更有段位高上一筹的,拼命在太子面前夸福王,说他虽然性格憨了点,但人实诚,带兵打仗一把好手,这天下有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怪不得元熙帝喜欢他。
这话就够诛心了,福王听不出里面的门道,只会对哥哥们傻笑。太子的脸色不变,其他人也看不出他的心情到底如何。
只不过等到众人散去后,又有“好兄弟”跑去告诫福王,让他提防太子。说他战功赫赫,容易被太子猜忌,以后在太子面前要更加小心谨慎。
这些话真真假假,福王本着说多错多的原则,只喝酒不搭话,转头就把对方给卖到了太子面前。
其间种种,真是一出大戏。
太子也只能感叹一句这宫里表面上风平浪静,内里却是波涛汹涌。别人都说他这太子之位稳如泰山,他却越来越焦虑不安,既有来自兄弟的威胁,也感受到了来自上方君父的压力。
自古以来太子就难当,在他眼里是敌人的兄弟,在他父皇眼里却都是儿子。甚至皇帝会因为“日后皇位都是你的,你可不能残害手足”这种想法对太子的要求更高。元熙帝对太子不可谓不器重,但他也不可能不管其他儿子。而那些儿子进入朝堂当差,就有了自己的人马。大臣们心思各异,有的正直有的奸诈,说不准就有那么些想捞个从龙之功的家伙就跟其他皇子一拍即合,暗中给太子放冷.箭呢?
就说福王,明明都摆出一副无心争储只想跟着父皇长兄身后混吃等死的架势,还有人见他圣宠在身又有军功,明里暗里怂恿他争一争储位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