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5)(2 / 4)
秦军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当邹国王宫的国君接到这个消息时,依旧不可置信,怎么可能会有秦军攻来?荒唐!简直就是荒唐,竟然连来侵犯的军队都弄不清楚!真是岂有此理!
战报上说得是秦军攻打桓城,可是秦军怎么可能会到桓城的?西边的战争还没完,秦军在边境疲于奔命。怎么可能会有多余的军队,突然进攻桓城?
大王息怒,如今当务之急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调兵遣将,将这支军队剿灭才是啊。这个消息让邹国的朝中大臣无不忧心。
大王,这支军队一日之中就攻下来三座城池,再不调兵,只怕就快打到王都来了。
邹国君也知道这个道理,必须要阻止歼灭这支军队才是。调兵调兵,寡人当然知道调兵。可是兵马目前都在西边的对战上,此时将兵将调走,秦国那边万一追击,我们又该如何?
大王,根本就不必在意秦国,他们早就被咱们压着打怕了。咱们撤军,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追击?有人自信满满的说道。
所有人都不相信南边桓城出现的军队会是秦国的。历来秦国在邹国面前都只有挨打求和的份,焉敢前来找死?所以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这支来历不明的军队定然是邶国或者雍国的。只有这两个诸侯国,才有能力攻打邹国。
只是,他们邹国并不曾惹到他们,为何突然之间兴兵攻打?不过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调兵堵截歼灭,只怕就会真打到王都来了。
邹国君闻言皱眉,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安。南边的兵马来的莫名其妙,西边的秦国又久攻不下,他怎么感觉这是一个局?不知道谁,正编织了一张大网罩在他的头顶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
大王应该尽早决断,不然拖的时间久了,只怕就为时晚矣。众位大臣都苦口婆心劝道。
邹国君自然明白这一点,此时不是优柔寡断的时候,为了保证王都的安全,也只能调兵前去阻挡来犯之敌了。
邹国大将军李渑接到大王调令之时,还感觉莫名其妙,竟然要他带兵前去南边迎敌。南边哪里来的敌人?还有他带兵走了,这里又该怎么办?眼看着秦国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他们很快就能得胜了。他这一走,岂不是功亏一篑?
第一次他没理会,认为只不过是朝中的权力倾轧,定然是有与他敌对的文臣给他使绊子,不让他立功。他冷哼一声,一群尸位素餐之辈,除了使些下作手段,还会什么?
将此事放下,看来他要加紧攻势了。不然被这群人绊住手脚,自己功名倒是无所谓,连累到邹国的利益就实属无妄了。
其实他心中还有疑惑,国君并不是糊涂之人,怎么也会由得小人之意?这是王令,除了大王,谁都不可能下令的。莫不是王都有什么变故不成?
将此事放在脑后,正准备权利攻伐,没想到第二紧接着第三道调令下来了。第一次,第二次他可以不理会,然而却抵不住接二连三的调令。
在接到第三次调令之时,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再抗令不遵,只怕就要掉脑袋了。
衡量再三,李大将军不得不接受调令。虽然不知道南边的情况,可是此次他必须要带军前往。
至于这里的情状,李大将军只能喟叹着可惜了。只是他却不知道,他这一决定,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境地。
听到大将军发下的撤军往南的消息时,众位将军都急惶惶的赶过来了。
大将军,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突然要撤军?
是啊!大将军,秦国的函关马上就要攻下来了,此时撤军,意欲何为?
大将军,不能撤啊,此时撤军,秦国怎么办?胜利就在眼前,不能功亏一篑啊!
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眼看着军功就在眼前,他们怎么可能舍弃?
面对着手下将领们的请求,李渑也无可奈何。只能将大王的调令说了。
众人面面相觑,什么?南边竟然有敌人入侵?这?这怎么可能?该不会是南边的灾祸引起的流民集结,被错认成了军队吧?这群朝中的文臣,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失了颜色。难道这样的人还真能攻进王都吗?呵呵!简直就是笑话。
本将军得到的消息,这支军队人数不少。武器军备都锋锐,一天之内就攻下包括桓城在内的三座城池,所过之处皆无敌手。如今他们正朝着王都逼近,我们再不带军南下阻截,只怕王都迟早都会被攻下来。李渑冷着脸说道。
一开始他也以为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没想到朝廷送来的战报居然如此这般,难怪大王会连下三道王令来了。只怕朝中那些臣子已经吓得瑟瑟发抖了吧。
哼!他李渑倒要看看来者何人,他甚至有些期待,此去遇到的对手会是谁?
众位将军听了李渑的话,已经不敢再多言,只能各自下去准备撤军事宜。哪怕心中再不甘心,又能如何?君王始终是第一位的,王令也是必须要遵从的。 ↑返回顶部↑
战报上说得是秦军攻打桓城,可是秦军怎么可能会到桓城的?西边的战争还没完,秦军在边境疲于奔命。怎么可能会有多余的军队,突然进攻桓城?
大王息怒,如今当务之急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调兵遣将,将这支军队剿灭才是啊。这个消息让邹国的朝中大臣无不忧心。
大王,这支军队一日之中就攻下来三座城池,再不调兵,只怕就快打到王都来了。
邹国君也知道这个道理,必须要阻止歼灭这支军队才是。调兵调兵,寡人当然知道调兵。可是兵马目前都在西边的对战上,此时将兵将调走,秦国那边万一追击,我们又该如何?
大王,根本就不必在意秦国,他们早就被咱们压着打怕了。咱们撤军,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追击?有人自信满满的说道。
所有人都不相信南边桓城出现的军队会是秦国的。历来秦国在邹国面前都只有挨打求和的份,焉敢前来找死?所以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这支来历不明的军队定然是邶国或者雍国的。只有这两个诸侯国,才有能力攻打邹国。
只是,他们邹国并不曾惹到他们,为何突然之间兴兵攻打?不过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调兵堵截歼灭,只怕就会真打到王都来了。
邹国君闻言皱眉,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安。南边的兵马来的莫名其妙,西边的秦国又久攻不下,他怎么感觉这是一个局?不知道谁,正编织了一张大网罩在他的头顶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
大王应该尽早决断,不然拖的时间久了,只怕就为时晚矣。众位大臣都苦口婆心劝道。
邹国君自然明白这一点,此时不是优柔寡断的时候,为了保证王都的安全,也只能调兵前去阻挡来犯之敌了。
邹国大将军李渑接到大王调令之时,还感觉莫名其妙,竟然要他带兵前去南边迎敌。南边哪里来的敌人?还有他带兵走了,这里又该怎么办?眼看着秦国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他们很快就能得胜了。他这一走,岂不是功亏一篑?
第一次他没理会,认为只不过是朝中的权力倾轧,定然是有与他敌对的文臣给他使绊子,不让他立功。他冷哼一声,一群尸位素餐之辈,除了使些下作手段,还会什么?
将此事放下,看来他要加紧攻势了。不然被这群人绊住手脚,自己功名倒是无所谓,连累到邹国的利益就实属无妄了。
其实他心中还有疑惑,国君并不是糊涂之人,怎么也会由得小人之意?这是王令,除了大王,谁都不可能下令的。莫不是王都有什么变故不成?
将此事放在脑后,正准备权利攻伐,没想到第二紧接着第三道调令下来了。第一次,第二次他可以不理会,然而却抵不住接二连三的调令。
在接到第三次调令之时,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再抗令不遵,只怕就要掉脑袋了。
衡量再三,李大将军不得不接受调令。虽然不知道南边的情况,可是此次他必须要带军前往。
至于这里的情状,李大将军只能喟叹着可惜了。只是他却不知道,他这一决定,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境地。
听到大将军发下的撤军往南的消息时,众位将军都急惶惶的赶过来了。
大将军,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突然要撤军?
是啊!大将军,秦国的函关马上就要攻下来了,此时撤军,意欲何为?
大将军,不能撤啊,此时撤军,秦国怎么办?胜利就在眼前,不能功亏一篑啊!
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眼看着军功就在眼前,他们怎么可能舍弃?
面对着手下将领们的请求,李渑也无可奈何。只能将大王的调令说了。
众人面面相觑,什么?南边竟然有敌人入侵?这?这怎么可能?该不会是南边的灾祸引起的流民集结,被错认成了军队吧?这群朝中的文臣,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失了颜色。难道这样的人还真能攻进王都吗?呵呵!简直就是笑话。
本将军得到的消息,这支军队人数不少。武器军备都锋锐,一天之内就攻下包括桓城在内的三座城池,所过之处皆无敌手。如今他们正朝着王都逼近,我们再不带军南下阻截,只怕王都迟早都会被攻下来。李渑冷着脸说道。
一开始他也以为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没想到朝廷送来的战报居然如此这般,难怪大王会连下三道王令来了。只怕朝中那些臣子已经吓得瑟瑟发抖了吧。
哼!他李渑倒要看看来者何人,他甚至有些期待,此去遇到的对手会是谁?
众位将军听了李渑的话,已经不敢再多言,只能各自下去准备撤军事宜。哪怕心中再不甘心,又能如何?君王始终是第一位的,王令也是必须要遵从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