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节(1 / 4)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
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6、韦睿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
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7、周瑜
年轻、能干、人又帅,风流倜傥,万人迷一个
其战绩与韦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历史影响份上,七吧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8、徐达
明初第一名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飞的异世知己,可惜直捣黄龙还是没成功,败阵而回,还落了个岳武穆的下场,悲矣!
徐达(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
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仪——再造唐朝者
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
(697~781),唐朝杰出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返回顶部↑
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6、韦睿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
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7、周瑜
年轻、能干、人又帅,风流倜傥,万人迷一个
其战绩与韦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历史影响份上,七吧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8、徐达
明初第一名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飞的异世知己,可惜直捣黄龙还是没成功,败阵而回,还落了个岳武穆的下场,悲矣!
徐达(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
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仪——再造唐朝者
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
(697~781),唐朝杰出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