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3 / 4)
倒还有一件事……关于叶长安将军。
抗倭战争打响一个半月之后,朝廷官兵节节败退,各地抵抗形势都十分艰难,在京赋闲的叶将军在不得已之下,再一次被启用,直接任命为驻河东的三省总督,总领抗倭事务,率领他的叶家军,再一次投入了战场。
第86章
大齐元和三十二年八月,时逢大比之年,各省举办乡试——在正式的通知下来之前,河东及附近省一直有些人心惶惶,毕竟战乱不休,谁也不知道,今年的乡试还能不能如期举行。
抗倭是持久战,你来我打,你退我追,可面对着茫茫大海,又始终不能做到赶尽杀绝,叶长安上任之后,倭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可朝中党争依旧纷乱,将军在外,后方却供给不足……叶长安就算真是神仙,也没法在这种情况下毕其功于一役。
或更往深了说,现在三皇子殿下的处境不好,叶家也正危险,若真完全把贼寇打服了,难保不会被早表露出不满的皇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事儿他又不是干不出来,前次那次大清洗,叶家得到的教训也够多的了。
可无论如何,最倒霉的,始终是天下的百姓。
仗打了一年多,非但河东省,大齐境内如今哪个省份都不富裕,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就不说商业和教育问题了,连日常嚼用都得从牙缝里挤,饥民逐渐增多,又渐渐转为流民,天下乱象四起,实在是……
谢良钰心中忧虑,这局面比他刚穿越来的时候以为的还要复杂,现在即使是他,也对自己的未来没了把握。
安平的谢家村人也遭了灾,原本谢良钰叮嘱他们上山暂避兵祸,还算留存了不少有生力量,是附近几个村子损失最小的,可这毕竟不能顶太长久的用,到最后仍是流散,去县城、去附近的其他村镇,或跟着流民大军一起,往江南或都城的方向艰难迁徙。
其实又哪有什么万全的道路呢,这些人什么都没有,现在连家都没有了,没人知道如果到了目的地,是不是真能得到梦想中的救助,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们就得这样一直走下去。
谢良钰和梅娘在省城,生活倒大抵还算安逸,村子里也有不少比较亲近的人家来投奔他们,都是同宗同姓的乡亲,夫妻俩尽力帮忙,也收容了些人。只是现在不太平,梅娘的小生意也少了不少外地客户,谢良钰那边领着“死工资”,他倒有心想扩大规模经营商号的,可叶老严令禁止他分心去搞那些东西,他便也只能消停下来,专心学习——至少表面上不敢搞什么幺蛾子。
但多少还做着点儿,树挪死人挪活,谢良钰一向灵活变通,老师不让他自己去经商,委托信任的人做就是了——不论是什么年代,可没有比银子更能拿在手里安心的东西。
于是就找到了宋明那里,布庄还开着,只是店址换到了省城,规模也小了不少,这是项正经的生意——谢良钰便干脆入了股,有他超前时代不知多少年的经营理念,再加上宋家夫妻俩多年的经验,倒是做得风生水起,逐渐涉猎了些其他行业,除了初时困难了一段时间以外,后面银子是不愁的。
谢家那些人,谢良钰便将他们打散了,实在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幼童,便同意找个院子安置起来,至于青壮劳力,便都到店里去上工——自是优待的,管吃管住不说,还从不克扣工钱,大伙都念着他们的好。
这部分人,算是逃难人群中最幸运的一批了。
族长那一大家子自然也在此列,老人家一下子老了不少,好在身体还算康健,谢常青上次院试没中,但运气不错,考上了童生,他能写会算的,为人也不错,做些账房之类的活计,既轻省,又赚得多,还有空看书学习,一年过去,也算能在城里正经立住脚跟了。
这日,谢良钰上街去买些东西,正好在街口碰到了正往这边走的谢常青。
“哎,三郎!”
谢常青也看到了他,连忙挥挥手:“我正来找你。”
“怎么了?”
谢常青走上前来,谢良钰便又带他回家坐下,这个看上去颇为朴实的年轻人摸摸自己的脑袋,笑道:“是这样,老板说最近有一批货,要运到隔壁省去……”
谢良钰一挑眉:“你不愿意去?”
“不不不,”谢常青连忙摆手,“三郎,你和宋老板都是我们大伙的恩人,我们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不说这是东家布置的任务……其实我知道,这也是宋老板看在你的面子,重用我们,才得了这样的机会。”
这话倒是不假,如今虽说还在战时,但有叶将军在,战乱基本上已经被控制在了沿海,省份之间的官道上比较起来安全不少,只是因为天下大乱,而多了不少不知从前是何身份的土匪。
这些人只为求财,少有杀人的勇气和理由,基本上如果实在打不过,将钱货给他们,生命是不会受到太大威胁的。
店里运货,肯定是要雇镖师的,作为伙计或账房跟着,危险其实不大。
而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走过这一趟以后,不论是留在隔壁省的分店,还是再回来,身份和资历便都有些不同了,尤其是留在那边——那是从总店过去的人,那边总要给一份敬重,而且外地的生意还在快速发展期,现在过去,如果今后发展得好,便也是元老级的人物了。
现在这份生意在谢良钰的指挥下,发展得非常好,光明前景是显而易见的。
见谢常青心里头明白,谢良钰便放了心,梅娘今天带虎子出去了,他亲手给谢常青倒了茶,问他:“那大堂哥来找我,是为了何事?” ↑返回顶部↑
抗倭战争打响一个半月之后,朝廷官兵节节败退,各地抵抗形势都十分艰难,在京赋闲的叶将军在不得已之下,再一次被启用,直接任命为驻河东的三省总督,总领抗倭事务,率领他的叶家军,再一次投入了战场。
第86章
大齐元和三十二年八月,时逢大比之年,各省举办乡试——在正式的通知下来之前,河东及附近省一直有些人心惶惶,毕竟战乱不休,谁也不知道,今年的乡试还能不能如期举行。
抗倭是持久战,你来我打,你退我追,可面对着茫茫大海,又始终不能做到赶尽杀绝,叶长安上任之后,倭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可朝中党争依旧纷乱,将军在外,后方却供给不足……叶长安就算真是神仙,也没法在这种情况下毕其功于一役。
或更往深了说,现在三皇子殿下的处境不好,叶家也正危险,若真完全把贼寇打服了,难保不会被早表露出不满的皇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事儿他又不是干不出来,前次那次大清洗,叶家得到的教训也够多的了。
可无论如何,最倒霉的,始终是天下的百姓。
仗打了一年多,非但河东省,大齐境内如今哪个省份都不富裕,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就不说商业和教育问题了,连日常嚼用都得从牙缝里挤,饥民逐渐增多,又渐渐转为流民,天下乱象四起,实在是……
谢良钰心中忧虑,这局面比他刚穿越来的时候以为的还要复杂,现在即使是他,也对自己的未来没了把握。
安平的谢家村人也遭了灾,原本谢良钰叮嘱他们上山暂避兵祸,还算留存了不少有生力量,是附近几个村子损失最小的,可这毕竟不能顶太长久的用,到最后仍是流散,去县城、去附近的其他村镇,或跟着流民大军一起,往江南或都城的方向艰难迁徙。
其实又哪有什么万全的道路呢,这些人什么都没有,现在连家都没有了,没人知道如果到了目的地,是不是真能得到梦想中的救助,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们就得这样一直走下去。
谢良钰和梅娘在省城,生活倒大抵还算安逸,村子里也有不少比较亲近的人家来投奔他们,都是同宗同姓的乡亲,夫妻俩尽力帮忙,也收容了些人。只是现在不太平,梅娘的小生意也少了不少外地客户,谢良钰那边领着“死工资”,他倒有心想扩大规模经营商号的,可叶老严令禁止他分心去搞那些东西,他便也只能消停下来,专心学习——至少表面上不敢搞什么幺蛾子。
但多少还做着点儿,树挪死人挪活,谢良钰一向灵活变通,老师不让他自己去经商,委托信任的人做就是了——不论是什么年代,可没有比银子更能拿在手里安心的东西。
于是就找到了宋明那里,布庄还开着,只是店址换到了省城,规模也小了不少,这是项正经的生意——谢良钰便干脆入了股,有他超前时代不知多少年的经营理念,再加上宋家夫妻俩多年的经验,倒是做得风生水起,逐渐涉猎了些其他行业,除了初时困难了一段时间以外,后面银子是不愁的。
谢家那些人,谢良钰便将他们打散了,实在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幼童,便同意找个院子安置起来,至于青壮劳力,便都到店里去上工——自是优待的,管吃管住不说,还从不克扣工钱,大伙都念着他们的好。
这部分人,算是逃难人群中最幸运的一批了。
族长那一大家子自然也在此列,老人家一下子老了不少,好在身体还算康健,谢常青上次院试没中,但运气不错,考上了童生,他能写会算的,为人也不错,做些账房之类的活计,既轻省,又赚得多,还有空看书学习,一年过去,也算能在城里正经立住脚跟了。
这日,谢良钰上街去买些东西,正好在街口碰到了正往这边走的谢常青。
“哎,三郎!”
谢常青也看到了他,连忙挥挥手:“我正来找你。”
“怎么了?”
谢常青走上前来,谢良钰便又带他回家坐下,这个看上去颇为朴实的年轻人摸摸自己的脑袋,笑道:“是这样,老板说最近有一批货,要运到隔壁省去……”
谢良钰一挑眉:“你不愿意去?”
“不不不,”谢常青连忙摆手,“三郎,你和宋老板都是我们大伙的恩人,我们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不说这是东家布置的任务……其实我知道,这也是宋老板看在你的面子,重用我们,才得了这样的机会。”
这话倒是不假,如今虽说还在战时,但有叶将军在,战乱基本上已经被控制在了沿海,省份之间的官道上比较起来安全不少,只是因为天下大乱,而多了不少不知从前是何身份的土匪。
这些人只为求财,少有杀人的勇气和理由,基本上如果实在打不过,将钱货给他们,生命是不会受到太大威胁的。
店里运货,肯定是要雇镖师的,作为伙计或账房跟着,危险其实不大。
而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走过这一趟以后,不论是留在隔壁省的分店,还是再回来,身份和资历便都有些不同了,尤其是留在那边——那是从总店过去的人,那边总要给一份敬重,而且外地的生意还在快速发展期,现在过去,如果今后发展得好,便也是元老级的人物了。
现在这份生意在谢良钰的指挥下,发展得非常好,光明前景是显而易见的。
见谢常青心里头明白,谢良钰便放了心,梅娘今天带虎子出去了,他亲手给谢常青倒了茶,问他:“那大堂哥来找我,是为了何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