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万事俱备(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幔越之所以为周东说话,也是因幔陀被周东救治之故。幔陀经精心调养后,又请来了名医金甲先生诊治,周东不惜重金为她买来补药,才得以痊愈。
  幔陀伤好之后,一心想要回中山国见见父亲,周东也没有阻拦,想要派人护送她回中山国,幔陀不让,以她的本事,若还要他人保护,岂非笑话?
  幔陀回到中山国后,找到了在山中隐居的父亲幔越。幔越在上次刺杀周东一战中,受了轻伤,又被太子的护卫追捕,匆忙从太行山逃回了中山国,躲在山中不敢露面。他养伤之时,幔陀不辞而别,他虽不满,却也知道幔陀的性子,只好听之任之。
  幔陀回来后,告诉了他她一路追随周东左右保护周东之事,又将周东的志向和抱负向他一说,他也隐约觉得周东并非传闻中一样是叛国逆子,而是中山国的救星。不过他还是半信半疑,幔陀为了说服父亲,亲自带父亲潜入军营,找到了当年曾经参加过浴血一战的周东手下,一问才知周东确实血战到底,最后因王后和周西拒不发兵支援而全军覆没。
  再加上了幔陀说起周东对她受伤之后一路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不惜代价的医治,终于让幔越相信了周东的为人,才让他和幔陀找到孙西敢,愿为周东复国效力。
  孙西敢自然求之不得,无比欢迎。
  王松和孙西敢各有进展,吕唐即便不问,周东也正要向他说起,将三人之事简单一说:“诸事顺利,只待风起。”
  “等得我也快耐烦了,也该开始了。”吕唐伸了伸懒腰,忽然想起一事,“你和姜姝何时成婚?莫非非要等到你复国之后?”
  “复国不成,何以家为?”周东摆了摆手,“此事不必再说,即便对姝妹不公,也只能如此。还是要先以天下事为重。”
  “周兄,有时你就是太固执了,要对身边人好一些,姜姝对你情深义重,你怎忍心负她?”
  “若是复国不成,还不知到时是否还有命在,又会流落到何处,她若嫁我,岂不是要受到连累?现在不和她成婚,才是不负她。”周东叹息一声,“生而为人,总有诸多难以两全之事……”
  “公子,信!”
  木恩匆匆进来,递上一封信。一看是司马运熟悉的笔迹,当即拆看,上面浓墨写了四个大字:“阅后即焚!”
  信很短,只有寥寥数语:“周兄台鉴,魏、齐、韩三军即将交汇一处,大战在即,吾欲说服太子率军首战,并已和韩军有约,若周兄让齐军配合,太子首战必败,或可丧命,如此,大事可期!”
  周东将信转交吕唐,吕唐看后,点燃烧掉。沉默片刻,他看向了周东:“此事可行否?”
  周东也是沉默不语,若以司马运之计,司马运、韩军和齐军三方联手的话,魏作必败,战死沙场也多有可能。只是魏作一死,司马父子大权在握,挥军北上攻魏的话,天下必然大乱。
  天下一乱,百姓必然遭殃,到时战火四起,民不聊生,非他所愿。只是他也清楚,不管他是否助司马运促成此事,司马运都会铤而走险。
  吕唐看出了周东的犹豫之处:“天下大乱又有何妨?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大治久了,便会大乱。此时应该助力司马运……为何周兄事到临头,反倒踌躇不前了?犹豫不决不是你的性情。”
  周东并非犹豫不决,而是担心此事一旦事败,魏作不死,查清真相之后,必然会引发魏齐两国的不和。
  “魏齐两国若是因此不和,也非周兄之过,而是齐国想借机削弱魏国和韩国,坐收渔利。换了魏国,魏国也会不遗余力地削弱齐国和韩国。”吕唐近来一段时间天天和周东在一起,多考虑国家大事,眼界越来越宽广,毕竟他也是齐国太子,必会事事为齐国着想,“田氏迫于名声,出钱出力,又接连损失了几处产业,实力折损超过三成,齐国国内大局已定,乘机向外扩张,也是人之常情。”
  周东点了点头:“好,既如此,就请吕兄传令给齐军。”
  吕唐也不多说,提笔写了一封信,交由手下快马加鞭送往齐军大将吕不悔手中。
  周东也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司马运之手。
  二人刚让人送走信,任公主就和姜姝联袂前来。
  近来吕唐住在善信阁,公主住在王宫,并未和吕唐同住。也是吕唐唯恐公主常在身边,一不小心听到了他和周东的计谋,说不定会引发意外事端,就以让公主和家人团聚为由,让她多在宫里住一些时日。
  公主自然知道吕唐用意,也是乐得清静,住进了王宫。今日在宫中听到父王谈及魏作率军出征韩国,魏作多半会亲自带兵上阵,她心中莫名一惊,忽然很想和吕唐谈谈此事。
  路过姜府时,正好姜姝出来,二人就一起来寻周东和吕唐。
  姜姝从魏任的忧色之中看出了她有心事,问道:“公主是在父王和夫君之间难以抉择不成?”
  魏任被道破心事,也不隐瞒,点头:“人尽可夫也,父仅一人,孰远孰近,古来有之。”
  春秋时,郑厉公因祭仲权势滔天,害怕威胁到他的君位,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了祭仲。雍纠却告诉了夫人雍姬,而雍姬正是祭仲的女儿。雍姬回家后问母亲:“父亲与夫君哪一个更亲近?”母亲答:“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雍姬便将丈夫的谋划告诉了父亲祭仲。随后,雍纠被杀,郑厉公十分恼怒:“大事和妇女商量,活该被杀!”随后逃离郑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