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一心只想搞事业[六零] 第131节(3 / 4)
这是麦秆公社从未有过的大丰收的一年,所有人脸上都挂着喜洋洋的笑脸!
在公社的安排下,公社里的老少爷们是全员出动,负责麦子的抢收工作,而早已经在夏天的时候就接受了摘棉花手法培训的女同志们,则都腰上挎着篮子,低着头巾,忙活着棉花采摘的事。
不光如此。
每逢秋收,学校放假,孩子们也不能闲着。
十二三岁的孩子们带着家里七八岁,甚至是更小点的弟弟妹妹们负责在麦田里“收拾战场”,拎着自己的小篮子,捡掉在地上的麦粒和麦穗。十五六岁的,则跟着棉花田里的“娘子军”们一起,也是腰上挎着个小竹筐,跟着一块摘棉花。
每个人都是忙碌又满足地辛勤、奔走在田地里,像是不知疲惫的鸟儿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而一次又一次衔起树枝,只为了让巢穴变得更加坚固。
这一幕,恰好被闻讯赶来的县宣传部的小朱等人用相机记录下来。
“苏主任没说错,咱们来得正是时候!”拍到满意照片的小刘兴奋地晃了晃手里的相机,对一会儿要负责采访记录的小朱几个人说道,“这片棉花田真好看!是种漂亮得令人震撼又不失劳动人民力量的美!”
说着,他懊恼地拍了拍头:“早知道麦秆公社这‘白色秋天’真的有苏主任说得那么好,我就应该多带几卷胶卷过来才对!嗐,不管了,反正今天我一定要把所有胶卷全都用光!”
小刘几个人是苏曼在五月份,棉花种子刚撒下去,她去县里跟两位领导汇报工作时就联系好的。
棉花的生长周期是固定的,所以苏曼一早就和小刘他们说准了,邀请他们在十月份一定要来感受一波从来都是种麦子而只有“金色秋天”的麦秆公社所迎来的第一个“白色的秋天”。
一晃五个月过去了。
小刘几个人虽是如约而至,但愿意来这一趟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对苏曼的信任,而不是真的为了麦秆公社而来的,毕竟他们也不是第一次来这,看过也拍过不止一次这里丰收的场景,心里头多少都觉得苏主任说得啥白色秋天是有些夸张,谁都没抱有期待。
但现在一看,倒是他们想偏了。
比起小刘正纯粹感慨着眼前这一片由劳动人民亲自栽种出来的美景,并拿着相机疯狂拍摄的行为,小朱的目光则更长远些,在对景色感慨之余,她的内心也有对这片美景更深度的思考。
拿着本子,她奋笔疾书,写下了此时此刻内心的震撼。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来到麦秆公社,比起之前几次,这一次再踏足来到这个从前几乎可以说是县里‘贫困户’的公社,我的内心彻底被这一片棉田俘获,因为每一株棉花看上去都要是那样的洁白无暇,游走在棉花田里的社员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也是那样的朴实、纯粹。这小小的一株棉花所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还有无数件棉衣棉裤,无数个温暖的冬天,和无数个不用再挨饿受苦的老百姓们最真实的期盼。
“而给这个贫穷、落后的公社,带来一次又一次变化,且每一次变化都是在朝着美好生活走近的人,正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人——
“一个年仅24岁,就心怀大爱,为公社的改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女同志。
“——她叫苏曼。”
…………
在小朱提议想要将苏曼作为采访对象以后,另外几个人一合计也觉得再没有比苏曼更适合采访的对象了,便同意了小朱的提议,准备去公社办公室找苏曼。
然而,才刚到门口,几个人就被看门大爷给喊住了。
大爷对小朱几个人没啥印象,但对小刘手里拿着的相机有印象,连忙说道:“你们是来找苏主任的吧?现在办公室里没人,全都搁地里头干活呢!”
干活?
干啥活?
扑了个空的小朱等人还没问清楚这公社办公室里咋一个个的都去了地里不在办公室里办公的事儿,就都在看门大爷一句“人都在地里头,你们去棉花田那边找就知道了”的话给说得稀里糊涂着,就又跑去了棉花田。
几个人到了棉花田以后,就傻眼了。
好家伙,百十来号妇女都戴着头巾或帽子,在田里头埋头苦干摘棉花呢,根本看不出来谁是谁,这让人上哪儿能找着苏主任,不得看花了眼!
正在小朱几个人愣头愣脑地站在棉花田的田埂处,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退的时候,他们的到来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返回顶部↑
在公社的安排下,公社里的老少爷们是全员出动,负责麦子的抢收工作,而早已经在夏天的时候就接受了摘棉花手法培训的女同志们,则都腰上挎着篮子,低着头巾,忙活着棉花采摘的事。
不光如此。
每逢秋收,学校放假,孩子们也不能闲着。
十二三岁的孩子们带着家里七八岁,甚至是更小点的弟弟妹妹们负责在麦田里“收拾战场”,拎着自己的小篮子,捡掉在地上的麦粒和麦穗。十五六岁的,则跟着棉花田里的“娘子军”们一起,也是腰上挎着个小竹筐,跟着一块摘棉花。
每个人都是忙碌又满足地辛勤、奔走在田地里,像是不知疲惫的鸟儿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而一次又一次衔起树枝,只为了让巢穴变得更加坚固。
这一幕,恰好被闻讯赶来的县宣传部的小朱等人用相机记录下来。
“苏主任没说错,咱们来得正是时候!”拍到满意照片的小刘兴奋地晃了晃手里的相机,对一会儿要负责采访记录的小朱几个人说道,“这片棉花田真好看!是种漂亮得令人震撼又不失劳动人民力量的美!”
说着,他懊恼地拍了拍头:“早知道麦秆公社这‘白色秋天’真的有苏主任说得那么好,我就应该多带几卷胶卷过来才对!嗐,不管了,反正今天我一定要把所有胶卷全都用光!”
小刘几个人是苏曼在五月份,棉花种子刚撒下去,她去县里跟两位领导汇报工作时就联系好的。
棉花的生长周期是固定的,所以苏曼一早就和小刘他们说准了,邀请他们在十月份一定要来感受一波从来都是种麦子而只有“金色秋天”的麦秆公社所迎来的第一个“白色的秋天”。
一晃五个月过去了。
小刘几个人虽是如约而至,但愿意来这一趟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对苏曼的信任,而不是真的为了麦秆公社而来的,毕竟他们也不是第一次来这,看过也拍过不止一次这里丰收的场景,心里头多少都觉得苏主任说得啥白色秋天是有些夸张,谁都没抱有期待。
但现在一看,倒是他们想偏了。
比起小刘正纯粹感慨着眼前这一片由劳动人民亲自栽种出来的美景,并拿着相机疯狂拍摄的行为,小朱的目光则更长远些,在对景色感慨之余,她的内心也有对这片美景更深度的思考。
拿着本子,她奋笔疾书,写下了此时此刻内心的震撼。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来到麦秆公社,比起之前几次,这一次再踏足来到这个从前几乎可以说是县里‘贫困户’的公社,我的内心彻底被这一片棉田俘获,因为每一株棉花看上去都要是那样的洁白无暇,游走在棉花田里的社员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也是那样的朴实、纯粹。这小小的一株棉花所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还有无数件棉衣棉裤,无数个温暖的冬天,和无数个不用再挨饿受苦的老百姓们最真实的期盼。
“而给这个贫穷、落后的公社,带来一次又一次变化,且每一次变化都是在朝着美好生活走近的人,正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人——
“一个年仅24岁,就心怀大爱,为公社的改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女同志。
“——她叫苏曼。”
…………
在小朱提议想要将苏曼作为采访对象以后,另外几个人一合计也觉得再没有比苏曼更适合采访的对象了,便同意了小朱的提议,准备去公社办公室找苏曼。
然而,才刚到门口,几个人就被看门大爷给喊住了。
大爷对小朱几个人没啥印象,但对小刘手里拿着的相机有印象,连忙说道:“你们是来找苏主任的吧?现在办公室里没人,全都搁地里头干活呢!”
干活?
干啥活?
扑了个空的小朱等人还没问清楚这公社办公室里咋一个个的都去了地里不在办公室里办公的事儿,就都在看门大爷一句“人都在地里头,你们去棉花田那边找就知道了”的话给说得稀里糊涂着,就又跑去了棉花田。
几个人到了棉花田以后,就傻眼了。
好家伙,百十来号妇女都戴着头巾或帽子,在田里头埋头苦干摘棉花呢,根本看不出来谁是谁,这让人上哪儿能找着苏主任,不得看花了眼!
正在小朱几个人愣头愣脑地站在棉花田的田埂处,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退的时候,他们的到来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