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嫁屠户 第122节(1 / 4)
这场雨到来后,行驶在这条路前后天差地别的体验也很好地体现了工程的夯实,赵军也因为这个项目彻底在一些负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场大雨整整下了一个礼拜,而后也是从七月半断断续续下到九月,常常是还没晴两天,土地刚刚晒干能下地干活了,下一场雨又来了。
夏季多是瓢泼大雨,还总是来得又急又快,有时农民伯伯们刚把肥料、农药施撒下去,还没被吸收、发挥药效,一场雨给冲刷个干净,投下去的成本直接泡汤了。
最致命的是八月,正值棉花开花蓄养棉桃的时节,几场大雨,将刚刚吐蕊的花朵打得七零八落,人们眼见的焦虑起来,就算干不了活,也忍不住穿着蓑衣扛着铁锹去田地里看看,不过是徒劳地看着那些庄稼或倒伏在水里或泡烂了根系。
几乎人人都可以预见两个月后的秋收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
祖祖辈辈都种地的农民们心里其实清楚,种庄稼,得看老天的脸色收成,可经过前面几年风调雨顺的年份,这季不断的雨天打得许多人猝不及防,但也有一些目光长远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别的出路。
养殖场也不是不受影响,只不过影响比较小,还不至于影响正常的运转。
再加上,在养殖场和卤味店的运转上了轨道后,赵军迅速将各项工作安排好了负责人,他已经马不停蹄转战其他行业。
修路项目结束后,许多为修路置备的设备和耗材,被堆弃在一旁,赵军几乎全盘下来。
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基建是基本也是重中之重。
修那条路,赵军只能算项目下游的一名负责人,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少,体现出的价值也非常亮眼。
走南闯北过的赵军加上本就见多识广的姚晴天,自然会比常人更加目光长远,在绝大多数人愁着今年收成的时候他们已经悄悄把事业的重心慢慢转移到基础建设上,尽力去投入去参与。
上面也看到赵军的能力,上位者里从来不缺少知人善用、慧眼识珠的人,很快,加固阳湾镇辖区内江堤的工程交到他手上;通电入村的事情让他牵头,各村落配合;当年赵军跑前跑后,还得托着薛青松多次打招呼,好容易才把养殖场的电话申请下来,如今不过两年时间,他得负责跟在电网机关人员身后调度阳湾镇学校、医院等单位和一些有条件的居民安装电话事宜。
电灯电话进村镇首先要架设电线杆、铺架电线,电话在那个年月还是顶金贵奢侈的设备,个别有条件安装的人家要商量着规划最经济的路线,牵扯到群众钱财的事,赵军总是慎之又慎。
大多数情况,赵军只做前期统筹和管理,一些专业的建筑、购置、安装等等工作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实施,往往一个项目正热火朝天走进度时,赵军已经在规划下一个项目的开展。
姚晴天依然沉浸式地泡在厨房里,如今卤味已经被她研究透彻了,她更多地是发掘一些让自己心动的美食,也为后期的私房菜馆菜单做填充。
这一年对于阳湖县许多人来说是慌乱揪心的一年,因为种种考虑,赵昕悦的周岁宴并没有大肆操办,只不过赵军将时间空下来,在养殖场呆了三天,专门陪伴女儿和媳妇。
赵昕悦从出生就一直是个胖娃娃,学走路的时候又正值夏末秋初,虽然今年因为多雨,天气不至于太过炎热,可她身上哪哪都是肉嘟嘟,胖人怕热,胖娃娃也一样,所以直到九月小昕昕都只能穿极其轻薄吸汗的棉纱布衣服。
学走路阶段哪有不摔跤的,好在小昕昕有一身软肉防护,摔倒了也不哭,爬起来,颤巍巍继续往前冲。
小昕昕真的是没学会走先学会跑的,第一次跑起来是赵军从外面回来,她当时靠在房里沙发处玩耍,看见赵军的一瞬间就像炮弹似的冲了过去,那是她第一次被放手不依靠外物走(跑)了起来。
大概是看到爸爸太高兴了,忘了自己还不会走,就冲出去了,也可能是摔怕了,想尽快找个东西扶着,所以越跑越快,跑起来时一双手向前伸着,赵军费了好大劲忍着没冲过去扶,而是在原地蹲下来双手伸开迎接着。
姚晴天也正好在床边叠着衣服,夫妻俩亲眼见证了女儿第一次迈步的情景,激动得无以言表。而后一个蹲在房间东边一个在西边,引诱着胖闺女来回奔跑。
对于掌握了走路技能的赵昕悦,自身也是很自豪的,所以赵军和姚晴天一喊,她就配合地跑过来冲过去,一路还咯咯地笑得很大声,露出白白的小乳牙。
天气转凉,胖娃娃也穿上了薄外套,嫩绿色的上衣,配着宽宽的荷叶领,乖顺地贴合在颈脖处,衬托出颈脖处厚厚的脂肪层更加白皙,要多可爱有多可爱。
为了留下女儿成长的痕迹,继照相机后,赵军又花大价钱买了进口的录像机,录下了一盘盘影像。
自学会走路后,赵昕悦涉足的地方就不仅仅是室内,养殖场里几位哥哥姐姐护着,她也不让人抱了,顶多肉嘟嘟的小手给牵着,整天噗呲噗呲在屋前屋后巡查着,还不时跑到山里去,被何烨带着追鸡撵狗,可忙乎了。
为了防止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这大半年时间,生了二胎的吴薇基本上在楼上房间里呆着不下楼,就这样还被村里一些同志找过多次,而后何烨大多数时候被送到山中厂里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赵昕悦便时常去。
一岁的孩子还吃不了太多太杂的东西,赵昕悦生日那天,赵军亲自下厨,在姚晴天指点下,做了几样适合孩子吃食。
外面到处在推行计划口口政策,乱糟糟、闹哄哄的,孩子的周岁生日,姚晴天没打算大办,就养殖场里住在一起的几家人坐下来好好吃顿饭就行了,不想孩子外婆一家一早就来了,还照着村里习俗送了几篮子点了红印的蒸米粑。
姚父姚母大包小包来了,陈玉姚成才夫妻带着和姑姑已经很是生疏的三个儿子也来了,还带着姚成田家的儿子姚泉泉。 ↑返回顶部↑
那场大雨整整下了一个礼拜,而后也是从七月半断断续续下到九月,常常是还没晴两天,土地刚刚晒干能下地干活了,下一场雨又来了。
夏季多是瓢泼大雨,还总是来得又急又快,有时农民伯伯们刚把肥料、农药施撒下去,还没被吸收、发挥药效,一场雨给冲刷个干净,投下去的成本直接泡汤了。
最致命的是八月,正值棉花开花蓄养棉桃的时节,几场大雨,将刚刚吐蕊的花朵打得七零八落,人们眼见的焦虑起来,就算干不了活,也忍不住穿着蓑衣扛着铁锹去田地里看看,不过是徒劳地看着那些庄稼或倒伏在水里或泡烂了根系。
几乎人人都可以预见两个月后的秋收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
祖祖辈辈都种地的农民们心里其实清楚,种庄稼,得看老天的脸色收成,可经过前面几年风调雨顺的年份,这季不断的雨天打得许多人猝不及防,但也有一些目光长远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别的出路。
养殖场也不是不受影响,只不过影响比较小,还不至于影响正常的运转。
再加上,在养殖场和卤味店的运转上了轨道后,赵军迅速将各项工作安排好了负责人,他已经马不停蹄转战其他行业。
修路项目结束后,许多为修路置备的设备和耗材,被堆弃在一旁,赵军几乎全盘下来。
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基建是基本也是重中之重。
修那条路,赵军只能算项目下游的一名负责人,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少,体现出的价值也非常亮眼。
走南闯北过的赵军加上本就见多识广的姚晴天,自然会比常人更加目光长远,在绝大多数人愁着今年收成的时候他们已经悄悄把事业的重心慢慢转移到基础建设上,尽力去投入去参与。
上面也看到赵军的能力,上位者里从来不缺少知人善用、慧眼识珠的人,很快,加固阳湾镇辖区内江堤的工程交到他手上;通电入村的事情让他牵头,各村落配合;当年赵军跑前跑后,还得托着薛青松多次打招呼,好容易才把养殖场的电话申请下来,如今不过两年时间,他得负责跟在电网机关人员身后调度阳湾镇学校、医院等单位和一些有条件的居民安装电话事宜。
电灯电话进村镇首先要架设电线杆、铺架电线,电话在那个年月还是顶金贵奢侈的设备,个别有条件安装的人家要商量着规划最经济的路线,牵扯到群众钱财的事,赵军总是慎之又慎。
大多数情况,赵军只做前期统筹和管理,一些专业的建筑、购置、安装等等工作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实施,往往一个项目正热火朝天走进度时,赵军已经在规划下一个项目的开展。
姚晴天依然沉浸式地泡在厨房里,如今卤味已经被她研究透彻了,她更多地是发掘一些让自己心动的美食,也为后期的私房菜馆菜单做填充。
这一年对于阳湖县许多人来说是慌乱揪心的一年,因为种种考虑,赵昕悦的周岁宴并没有大肆操办,只不过赵军将时间空下来,在养殖场呆了三天,专门陪伴女儿和媳妇。
赵昕悦从出生就一直是个胖娃娃,学走路的时候又正值夏末秋初,虽然今年因为多雨,天气不至于太过炎热,可她身上哪哪都是肉嘟嘟,胖人怕热,胖娃娃也一样,所以直到九月小昕昕都只能穿极其轻薄吸汗的棉纱布衣服。
学走路阶段哪有不摔跤的,好在小昕昕有一身软肉防护,摔倒了也不哭,爬起来,颤巍巍继续往前冲。
小昕昕真的是没学会走先学会跑的,第一次跑起来是赵军从外面回来,她当时靠在房里沙发处玩耍,看见赵军的一瞬间就像炮弹似的冲了过去,那是她第一次被放手不依靠外物走(跑)了起来。
大概是看到爸爸太高兴了,忘了自己还不会走,就冲出去了,也可能是摔怕了,想尽快找个东西扶着,所以越跑越快,跑起来时一双手向前伸着,赵军费了好大劲忍着没冲过去扶,而是在原地蹲下来双手伸开迎接着。
姚晴天也正好在床边叠着衣服,夫妻俩亲眼见证了女儿第一次迈步的情景,激动得无以言表。而后一个蹲在房间东边一个在西边,引诱着胖闺女来回奔跑。
对于掌握了走路技能的赵昕悦,自身也是很自豪的,所以赵军和姚晴天一喊,她就配合地跑过来冲过去,一路还咯咯地笑得很大声,露出白白的小乳牙。
天气转凉,胖娃娃也穿上了薄外套,嫩绿色的上衣,配着宽宽的荷叶领,乖顺地贴合在颈脖处,衬托出颈脖处厚厚的脂肪层更加白皙,要多可爱有多可爱。
为了留下女儿成长的痕迹,继照相机后,赵军又花大价钱买了进口的录像机,录下了一盘盘影像。
自学会走路后,赵昕悦涉足的地方就不仅仅是室内,养殖场里几位哥哥姐姐护着,她也不让人抱了,顶多肉嘟嘟的小手给牵着,整天噗呲噗呲在屋前屋后巡查着,还不时跑到山里去,被何烨带着追鸡撵狗,可忙乎了。
为了防止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这大半年时间,生了二胎的吴薇基本上在楼上房间里呆着不下楼,就这样还被村里一些同志找过多次,而后何烨大多数时候被送到山中厂里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赵昕悦便时常去。
一岁的孩子还吃不了太多太杂的东西,赵昕悦生日那天,赵军亲自下厨,在姚晴天指点下,做了几样适合孩子吃食。
外面到处在推行计划口口政策,乱糟糟、闹哄哄的,孩子的周岁生日,姚晴天没打算大办,就养殖场里住在一起的几家人坐下来好好吃顿饭就行了,不想孩子外婆一家一早就来了,还照着村里习俗送了几篮子点了红印的蒸米粑。
姚父姚母大包小包来了,陈玉姚成才夫妻带着和姑姑已经很是生疏的三个儿子也来了,还带着姚成田家的儿子姚泉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