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3 / 4)
“可是我们没有品牌优势啊。”有人提醒了一句。
国外服装业的高额利润是建立在品牌溢价上,而此时国内服装业可谓是一穷二白。
“这个自然是我们想办法来解决,但可能也需要国家帮忙。”林冬梅说道。
林冬梅其实想的是在这个时代走后世zara的快时尚路线,同时靠着联名去蹭奢侈品的名气。不过也诚如大家担心的那样,国内在时装产业是一点名气都没有。
“我们第一步是想办法将《vogue》引入到国内,中文版编辑部必须在我们的控制下。”林冬梅说道。
林冬梅之所以选择《vogue》而不是被认为是当时时尚第一刊的《elle》,是因为现在的《vogue》在花旗国和里拉国各出了一个超级主编。花旗国版的《vogue》在安娜的带领下,越来越商业化,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而同时里拉国版的《vogue》依旧保持着高艺术性,将《vogue》整体的咖位给拉住了。
而要让《vogue》中文编辑部受自己控制,自然是林冬梅在后世见过某位《vogue》中文版主编的拉胯操作。也不知道《vogue》全球总部是不是脑子被门板夹了,居然从袋鼠国选了个都不知道是几代华裔回流华夏来做中文版主编。
这个人自己的时尚敏锐度不够也就算了,而且她居然对华夏的设计师及模特不闻不问。《vogue》花旗国搞metgala的时候,她就只顾着自己,丝毫没有想着如何帮华夏设计师和模特争取露脸机会。而最为可怕的是,她居然还穿了一件有“抄袭”嫌疑的礼服登场。
后世很多人喜欢批评zara爱抄袭,但实际上zara的赚钱本事可不是这里。zara的成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它对供应链的极致控制,这方面能和它媲美的就只有苹果了。zara几乎是零库存运营,所以压根不会存在资金链压力。而另一方面则是zara的自我坚持,很多快时尚最爱做的就是打折。过季打折就算了,不少快时尚品牌和潮流品牌几乎是上货半个月乃至一周就开始打折,而且打折还往往是三折起,完全将自己的价格体系弄砸了。而zara虽然是快时尚起价,但后来愣是将自己推到中档品牌乃至轻奢品牌的地位。
至于zara身上的借鉴问题,人家借鉴的是流行元素又不是完全照抄打版,因此真要追究起来压根就没法说。
除了服装厂之外,林冬梅同时还涉足了布料厂。为什么时装产业集中在米旗国这些地方?主要还是人家的面料研发是全球领先的。服装产业没有面料产业的支持就是无根之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再进一步了。
第589章 大规模招募工人
按照林冬梅的构想,高订线自然是放在东海市。东海市是国内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城市,所以这里的服装业也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同时东海市自己和周边有不少优质绣娘和裁缝,这可都是宝贵的人才。为什么香奈儿宁可年年亏损都要养着它家的手工坊?因为这代表着香奈儿的底蕴。虽然手工坊本身是亏损的,但是手工坊加工出来的配饰放到香奈儿的高订线及高级成衣线上那可是大赚特赚的。就是因为香奈儿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手工坊,因此香奈儿的成衣哪怕不便宜也依旧是畅销货。既然香奈儿能做,为什么林冬梅这边不能做?
除了高订线,国内其实最看重的还是成衣线。因为高订线属于精工细活,需要的人手不多且专业素养又必须很高。但是成衣线就没那么复杂了,踩缝纫机真的不需要太多文化。而且和后世相比,现在的服装业还是需要人工来踩缝纫机。而且一旦销量上来了,服装厂三班倒是很正常的。而一旦三班倒就意味着一个厂能至少容纳两倍的工人以上。
因为服装厂能大量容纳下岗职工,所以不少原来的重工业城市对林冬梅的服装厂可谓是期盼许久。
“我肯定没有办法每个地方都办一个服装厂,毕竟选址还是要选有服装产业基础的。”林冬梅如实汇报道。
负责接待林冬梅的领导在脑海里想了想,国内几个服装基地的城市就出现了。
虽然这些城市没办法全部解决问题,但至少能缓解下燃眉之急。
“如果让你们大规模接纳外地劳工呢?”领导询问道。
“只要给我配套的土地让我建设员工宿舍和生活社区就可以了。”林冬梅回答道,“还要就是当地政府不要干预。”
随着林冬梅服装厂开始建设,一些下岗职工相对集中的城市开始有了招工消息。
“听说了么?现在有家服装厂在招聘工人。对学历和年龄要求不高,工资待遇还是比较凑合。”
“私人企业么?我才不去!我好歹是国家工人啊!”
“但现在不是下岗了么?有份工作总比没工作好吧?”
“我是国家的工人,国家肯定不会不管的。”
虽然有了招工的消息,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依旧抱着“等靠要”的想法,可也有一些人真正动了心。
“老婆,你说我们去那边试试如何?你可以进厂,我可以去应聘一个保安或杂工啥的。”
“但是要去其他城市,孩子怎么办?”
“先让爸妈辛苦下,这几年我们努把力赚点钱。要不然孩子高中怎么办?万一孩子考上大学了,我们学费凑不齐怎么办?”
“是啊。要是孩子辛辛苦苦考上大学了,我们拿不出钱让孩子去的话,我真的没办法原谅自己。” ↑返回顶部↑
国外服装业的高额利润是建立在品牌溢价上,而此时国内服装业可谓是一穷二白。
“这个自然是我们想办法来解决,但可能也需要国家帮忙。”林冬梅说道。
林冬梅其实想的是在这个时代走后世zara的快时尚路线,同时靠着联名去蹭奢侈品的名气。不过也诚如大家担心的那样,国内在时装产业是一点名气都没有。
“我们第一步是想办法将《vogue》引入到国内,中文版编辑部必须在我们的控制下。”林冬梅说道。
林冬梅之所以选择《vogue》而不是被认为是当时时尚第一刊的《elle》,是因为现在的《vogue》在花旗国和里拉国各出了一个超级主编。花旗国版的《vogue》在安娜的带领下,越来越商业化,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而同时里拉国版的《vogue》依旧保持着高艺术性,将《vogue》整体的咖位给拉住了。
而要让《vogue》中文编辑部受自己控制,自然是林冬梅在后世见过某位《vogue》中文版主编的拉胯操作。也不知道《vogue》全球总部是不是脑子被门板夹了,居然从袋鼠国选了个都不知道是几代华裔回流华夏来做中文版主编。
这个人自己的时尚敏锐度不够也就算了,而且她居然对华夏的设计师及模特不闻不问。《vogue》花旗国搞metgala的时候,她就只顾着自己,丝毫没有想着如何帮华夏设计师和模特争取露脸机会。而最为可怕的是,她居然还穿了一件有“抄袭”嫌疑的礼服登场。
后世很多人喜欢批评zara爱抄袭,但实际上zara的赚钱本事可不是这里。zara的成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它对供应链的极致控制,这方面能和它媲美的就只有苹果了。zara几乎是零库存运营,所以压根不会存在资金链压力。而另一方面则是zara的自我坚持,很多快时尚最爱做的就是打折。过季打折就算了,不少快时尚品牌和潮流品牌几乎是上货半个月乃至一周就开始打折,而且打折还往往是三折起,完全将自己的价格体系弄砸了。而zara虽然是快时尚起价,但后来愣是将自己推到中档品牌乃至轻奢品牌的地位。
至于zara身上的借鉴问题,人家借鉴的是流行元素又不是完全照抄打版,因此真要追究起来压根就没法说。
除了服装厂之外,林冬梅同时还涉足了布料厂。为什么时装产业集中在米旗国这些地方?主要还是人家的面料研发是全球领先的。服装产业没有面料产业的支持就是无根之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再进一步了。
第589章 大规模招募工人
按照林冬梅的构想,高订线自然是放在东海市。东海市是国内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城市,所以这里的服装业也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同时东海市自己和周边有不少优质绣娘和裁缝,这可都是宝贵的人才。为什么香奈儿宁可年年亏损都要养着它家的手工坊?因为这代表着香奈儿的底蕴。虽然手工坊本身是亏损的,但是手工坊加工出来的配饰放到香奈儿的高订线及高级成衣线上那可是大赚特赚的。就是因为香奈儿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手工坊,因此香奈儿的成衣哪怕不便宜也依旧是畅销货。既然香奈儿能做,为什么林冬梅这边不能做?
除了高订线,国内其实最看重的还是成衣线。因为高订线属于精工细活,需要的人手不多且专业素养又必须很高。但是成衣线就没那么复杂了,踩缝纫机真的不需要太多文化。而且和后世相比,现在的服装业还是需要人工来踩缝纫机。而且一旦销量上来了,服装厂三班倒是很正常的。而一旦三班倒就意味着一个厂能至少容纳两倍的工人以上。
因为服装厂能大量容纳下岗职工,所以不少原来的重工业城市对林冬梅的服装厂可谓是期盼许久。
“我肯定没有办法每个地方都办一个服装厂,毕竟选址还是要选有服装产业基础的。”林冬梅如实汇报道。
负责接待林冬梅的领导在脑海里想了想,国内几个服装基地的城市就出现了。
虽然这些城市没办法全部解决问题,但至少能缓解下燃眉之急。
“如果让你们大规模接纳外地劳工呢?”领导询问道。
“只要给我配套的土地让我建设员工宿舍和生活社区就可以了。”林冬梅回答道,“还要就是当地政府不要干预。”
随着林冬梅服装厂开始建设,一些下岗职工相对集中的城市开始有了招工消息。
“听说了么?现在有家服装厂在招聘工人。对学历和年龄要求不高,工资待遇还是比较凑合。”
“私人企业么?我才不去!我好歹是国家工人啊!”
“但现在不是下岗了么?有份工作总比没工作好吧?”
“我是国家的工人,国家肯定不会不管的。”
虽然有了招工的消息,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依旧抱着“等靠要”的想法,可也有一些人真正动了心。
“老婆,你说我们去那边试试如何?你可以进厂,我可以去应聘一个保安或杂工啥的。”
“但是要去其他城市,孩子怎么办?”
“先让爸妈辛苦下,这几年我们努把力赚点钱。要不然孩子高中怎么办?万一孩子考上大学了,我们学费凑不齐怎么办?”
“是啊。要是孩子辛辛苦苦考上大学了,我们拿不出钱让孩子去的话,我真的没办法原谅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