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1 / 4)
张惠是出过国的人,也去过南方沿海的城市,张惠在朱家村的这段时间,不断有年轻人来跟张惠聊天。
主要是打听山外面的事,听说沿海的工人一个月挣一两百?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够他们在山里挣半年,是真的吗?
听说沿海那边的钱特别好挣,去路边摆摊卖茶叶蛋都能发家致富。
他们问的事情,张惠知道的就会跟他们说一说,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说完后,张惠都会委婉地劝他们,他们守着茶坊,好好钻研技术,以后也是有出路的。
不知道他们信不信吧,每次聊到茶坊,年轻人都打哈哈,笑一笑就过去了。
徐永无奈地跟张惠说:“上面领导嫌我们茶厂规模小,效益比不上南山茶厂,这两年对我们都爱答不理,工资也没增加,大家伙儿对外面又很向往,在村里越发待不住了。”
张惠想着,再等等吧,等几年能够公转私了,到时候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张惠以为公转私大概要等到九零年以后去了,没想到,一年后,也就是八六年,就听朱文峰说政策允许了。
公转私的原因让朱家村的人很愤怒。
去年开始南山茶厂出资修水泥路,修到今年,还缺了几公里没修到镇上,南山茶厂那边的意思,叫公社垫钱自己修。
公社领导当然很想要这个政绩,但是公社确实挤不出这么多钱。
这不是新政策下来了么,文件上说的是,全民所有制的小企业可以实行租赁、承包等办法深化改革,增加企业活力。
这个政策一层一层地传导下来,到了最末端,像朱家村这样的村办小企业,就变成村里可以出资购买所有权了。
毕竟合资企业都允许了,村办小企业灵活操作一下,也不是不行,反正也没人查。
张惠问朱文峰村里是怎么决定的,朱文峰说村里想出资买下来,这个资金不仅包括茶坊,还包括东山茶园的承包权。
承包权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山下的农民有土地,山上的茶农有茶园,公社那边还想另外收一遍钱,也说不过去。
中间一些扯七扯八的事情张惠也不想知道,就问要多少钱?
“公社那边要八万块钱。”
倒是也不多,张惠直接问:“我能出资吗?”
电话那头,朱文峰笑着说:“我给你打这个电话,就是来问你要钱来了,你要不帮忙,我二爷就要卖省城的房子凑钱买下朱家村茶坊了。”
朱家村那边的要求只有一条,茶坊的话事人必须是朱家村的人,其他的都可以商量。
“我们知道你不缺钱,不过这方面我们不会让步。”
张惠也没想要朱家茶坊的经营权,和朱文峰商定后,两人口头定下合同,她出资四万,要百分之四十的股权。
并且为了朱家村茶厂的长远发展,她提议,每年从茶厂获得的收益里面拿出百分之五十的收益修路,剩下百分之五十的收益再四六分。
朱文峰一口答应,这是他没设想过的最好的结果。
朱文峰是下一代的当家人,他应下了,后面就好谈了。
张惠跟何康华借了一个律师,带着律师去朱家村签合同,合同签完后她就回北京了,同时跟她回来的,还有朱文峰。
茶坊的事情交给徐永和朱叶操心,朱文峰主要负责开拓市场。
现在朱家茶厂他们说了算,有些事情就能做起来了。
有张惠牵线搭桥,又有德国大使馆那边的先例在,加上国宾礼确实在甄选当中,蒙山甘露茶就送上去了。 ↑返回顶部↑
主要是打听山外面的事,听说沿海的工人一个月挣一两百?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够他们在山里挣半年,是真的吗?
听说沿海那边的钱特别好挣,去路边摆摊卖茶叶蛋都能发家致富。
他们问的事情,张惠知道的就会跟他们说一说,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说完后,张惠都会委婉地劝他们,他们守着茶坊,好好钻研技术,以后也是有出路的。
不知道他们信不信吧,每次聊到茶坊,年轻人都打哈哈,笑一笑就过去了。
徐永无奈地跟张惠说:“上面领导嫌我们茶厂规模小,效益比不上南山茶厂,这两年对我们都爱答不理,工资也没增加,大家伙儿对外面又很向往,在村里越发待不住了。”
张惠想着,再等等吧,等几年能够公转私了,到时候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张惠以为公转私大概要等到九零年以后去了,没想到,一年后,也就是八六年,就听朱文峰说政策允许了。
公转私的原因让朱家村的人很愤怒。
去年开始南山茶厂出资修水泥路,修到今年,还缺了几公里没修到镇上,南山茶厂那边的意思,叫公社垫钱自己修。
公社领导当然很想要这个政绩,但是公社确实挤不出这么多钱。
这不是新政策下来了么,文件上说的是,全民所有制的小企业可以实行租赁、承包等办法深化改革,增加企业活力。
这个政策一层一层地传导下来,到了最末端,像朱家村这样的村办小企业,就变成村里可以出资购买所有权了。
毕竟合资企业都允许了,村办小企业灵活操作一下,也不是不行,反正也没人查。
张惠问朱文峰村里是怎么决定的,朱文峰说村里想出资买下来,这个资金不仅包括茶坊,还包括东山茶园的承包权。
承包权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山下的农民有土地,山上的茶农有茶园,公社那边还想另外收一遍钱,也说不过去。
中间一些扯七扯八的事情张惠也不想知道,就问要多少钱?
“公社那边要八万块钱。”
倒是也不多,张惠直接问:“我能出资吗?”
电话那头,朱文峰笑着说:“我给你打这个电话,就是来问你要钱来了,你要不帮忙,我二爷就要卖省城的房子凑钱买下朱家村茶坊了。”
朱家村那边的要求只有一条,茶坊的话事人必须是朱家村的人,其他的都可以商量。
“我们知道你不缺钱,不过这方面我们不会让步。”
张惠也没想要朱家茶坊的经营权,和朱文峰商定后,两人口头定下合同,她出资四万,要百分之四十的股权。
并且为了朱家村茶厂的长远发展,她提议,每年从茶厂获得的收益里面拿出百分之五十的收益修路,剩下百分之五十的收益再四六分。
朱文峰一口答应,这是他没设想过的最好的结果。
朱文峰是下一代的当家人,他应下了,后面就好谈了。
张惠跟何康华借了一个律师,带着律师去朱家村签合同,合同签完后她就回北京了,同时跟她回来的,还有朱文峰。
茶坊的事情交给徐永和朱叶操心,朱文峰主要负责开拓市场。
现在朱家茶厂他们说了算,有些事情就能做起来了。
有张惠牵线搭桥,又有德国大使馆那边的先例在,加上国宾礼确实在甄选当中,蒙山甘露茶就送上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