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节(3 / 4)
“怕什么。也就是前两年打仗,要是不打仗,我姜国产的粮食早就够吃了。而且现在姜国粮仓囤积的粮食够了,试一试也无妨。”姜蓁回道。
“有织布作坊在,布税倒是早就可以免了,但粮食这东西永远不怕多。天下虽然统一,但周围还有四夷虎视眈眈。”
以郭凡的眼光,早就看到了工业集中生产的威力,如今各县都有织布作坊,导致在家织布的女子大减,全都跑到作坊里干活挣工钱,交税的时候,从作坊里买布交税。
作坊的生产方式,让布价大跌,但粮食却做不到如此,就算是高产粮种,也要仔细耕耘,才能有收获。
姜国以后还需要对付胡人,粮食上面不能疏忽。
“只要朝廷有钱,想要粮食,从百姓手中买就是了,为何一定要盯着粮税呢?”姜蓁拍了拍郭凡的肩膀,说道:“格局大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嘛。”
“可农业是根本。”郭凡忍不住反驳,但想到姜蓁暂时就只免税一年,郭凡就没再多劝。
【那是以前。现在工业和农业并驾齐驱,粮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朝廷对外征战,保护百姓,百姓交税,供养朝廷。郭凡所接触的,一直是这个模式,还没跳出这个圈来。】
【对这样的人,说再多都没用,他看一遍自己就懂了。】
因为今年免税,各郡县的官员,都做好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准备。
秋收刚过,衙门的胥吏就四处奔走,通知各乡百姓,“今年朝廷免税收税,家中要是有余粮,可卖给县衙,稻子二十钱一石,豆子红薯的价格也不低……”
各郡的地理条件不同,各类粮食的收购价格也不同,而且朝廷定的价格,不高不低,算是给百姓兜个底。
若是商贾给的价钱高,百姓就可以把粮食卖给商贾,若是价格低了,百姓大可以卖给朝廷。
朝廷都表态了,当地的商贾也识趣,在价格上,都与朝廷持平,或者略高一些。
“今年的收成好,又不用交税,家中的粮食,可要卖给城中商贾?要卖的话,是现在卖,还是等过阵子粮价高了再卖?”
“等明年新粮下来,陈粮就要跌价了。”
“那就留一年的口粮,剩下的都卖。”
乡里许多夫妻都在偷偷商议,怎么处置家中的余粮。
这是往年从没有过的事。
以前他们也就刚刚填饱肚子,哪敢奢望家中的粮食能卖钱,不饿死人,他们就已经觉得庆幸了。
想到各国贵族爱囤钱的尿性,郑小白未雨绸缪,提前备好了大量的金银铜钱。
“普通百姓家的粮食产量也不高,这些钱够他们换了。”
乡里的百姓,陆陆续续的背着粮食来城中换钱,换来的钱还没踹热,就又花了出去。
“家中的铁犁该换了,镰刀也没有坊市中的好,这个得买,牛也该买,再买个板车……”
“别人家中都在用铁锅,我家也该用上了。”
“布价相较往年便宜了这么多,家里人苦了一年,有钱了也该换件新衣服。”
“纸笔也该买一些,家里的小孩在识字,万一以后出息了呢。”
乡里的人背着粮食进城,然后又背着大包小包的零碎玩意儿回家。
铁器、布匹、纸笔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地官府在经营,官府在买粮食上花出去的钱,又在其他东西上挣了回来。 ↑返回顶部↑
“有织布作坊在,布税倒是早就可以免了,但粮食这东西永远不怕多。天下虽然统一,但周围还有四夷虎视眈眈。”
以郭凡的眼光,早就看到了工业集中生产的威力,如今各县都有织布作坊,导致在家织布的女子大减,全都跑到作坊里干活挣工钱,交税的时候,从作坊里买布交税。
作坊的生产方式,让布价大跌,但粮食却做不到如此,就算是高产粮种,也要仔细耕耘,才能有收获。
姜国以后还需要对付胡人,粮食上面不能疏忽。
“只要朝廷有钱,想要粮食,从百姓手中买就是了,为何一定要盯着粮税呢?”姜蓁拍了拍郭凡的肩膀,说道:“格局大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嘛。”
“可农业是根本。”郭凡忍不住反驳,但想到姜蓁暂时就只免税一年,郭凡就没再多劝。
【那是以前。现在工业和农业并驾齐驱,粮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朝廷对外征战,保护百姓,百姓交税,供养朝廷。郭凡所接触的,一直是这个模式,还没跳出这个圈来。】
【对这样的人,说再多都没用,他看一遍自己就懂了。】
因为今年免税,各郡县的官员,都做好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准备。
秋收刚过,衙门的胥吏就四处奔走,通知各乡百姓,“今年朝廷免税收税,家中要是有余粮,可卖给县衙,稻子二十钱一石,豆子红薯的价格也不低……”
各郡的地理条件不同,各类粮食的收购价格也不同,而且朝廷定的价格,不高不低,算是给百姓兜个底。
若是商贾给的价钱高,百姓就可以把粮食卖给商贾,若是价格低了,百姓大可以卖给朝廷。
朝廷都表态了,当地的商贾也识趣,在价格上,都与朝廷持平,或者略高一些。
“今年的收成好,又不用交税,家中的粮食,可要卖给城中商贾?要卖的话,是现在卖,还是等过阵子粮价高了再卖?”
“等明年新粮下来,陈粮就要跌价了。”
“那就留一年的口粮,剩下的都卖。”
乡里许多夫妻都在偷偷商议,怎么处置家中的余粮。
这是往年从没有过的事。
以前他们也就刚刚填饱肚子,哪敢奢望家中的粮食能卖钱,不饿死人,他们就已经觉得庆幸了。
想到各国贵族爱囤钱的尿性,郑小白未雨绸缪,提前备好了大量的金银铜钱。
“普通百姓家的粮食产量也不高,这些钱够他们换了。”
乡里的百姓,陆陆续续的背着粮食来城中换钱,换来的钱还没踹热,就又花了出去。
“家中的铁犁该换了,镰刀也没有坊市中的好,这个得买,牛也该买,再买个板车……”
“别人家中都在用铁锅,我家也该用上了。”
“布价相较往年便宜了这么多,家里人苦了一年,有钱了也该换件新衣服。”
“纸笔也该买一些,家里的小孩在识字,万一以后出息了呢。”
乡里的人背着粮食进城,然后又背着大包小包的零碎玩意儿回家。
铁器、布匹、纸笔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地官府在经营,官府在买粮食上花出去的钱,又在其他东西上挣了回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