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节(3 / 4)
替自家诉过苦,抱过怨了,谢慕林今天的目的已经到达,便又如常坐下来,陪太后聊起了家常。燕王最近两天都没再进过宫,朱瑞也跑去京西大营“避嫌”去了,只有她这个孙媳妇每天还坚持进宫给太后请安。这都是正常礼数,就算内阁要挑刺,也是不占理的。所以她理直气壮地每天到慈宁宫来,但该打听的消息,她都打听了,也没少往太后耳朵里吹风。
反正,他们燕王府已经做了很多实事,万万没有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因为内阁的几句闲言碎语,就叫人摘了桃子的道理!
谢慕林说起了燕王对太后与皇帝身体的担心:“王爷很想念太后娘娘,又担心皇上的身体,有传言说皇上如今吃的药,不如先前效果好了,他便感到十分不安,有心要问问是怎么回事,又怕太医院那边漏了风声,叫内阁的大人们知道了,又要疑心他居心不良,窥视禁中,意图不轨了!”
太后嗤之以鼻:“不必理会那几个老狐狸!他们也没少干这样的事。他们干得,皇上的亲兄弟却干不得?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谢慕林恭敬地道:“王爷虽然也是这么想的,但毕竟是藩王的身份,行事多有顾虑。他说,他自是对皇上忠心不移的,却不能保证所有王爷都是一样的忠心。内阁大臣不明白他与皇上之间的情谊,只拿他当寻常藩王防备,倒也不是没有道理。王爷宁可叫人误会,也好过内阁因为皇上发了话,便对所有王府都不再怀有戒备之心,以至日后酿成大祸。
“王爷并不在乎内阁参他,只是怕皇上难做。万一皇上一直为了他与内阁争峙,倒是有碍皇上的贤名了。再者,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先把储君立了,旁的都是次要的。他让孙媳妇给太后娘娘捎话,请太后娘娘千万要劝劝皇上,不要再因为他而与内阁争执了,正事要紧!”
太后听了,不由得动容,眼圈都红了:“我的阿晟就是这般深明大义!受了这么多委屈,也还惦记着皇上的事……真该叫内阁那帮人瞧瞧!他们一个个为了争权夺利,不顾正事,无端挑拨皇家兄弟情谊,这人品真是跟我的阿晟没法比!”
第1625章 恶化
为了得到皇帝与太后的绝对信任,燕王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如今,他的这些努力都到了收获的时候。无论内阁大臣们如何劝说,太后与皇帝对燕王的信任依然毫不动摇。
相反,他们对于一再说燕王坏话的内阁倒是越来越厌恶反感了。
内阁大臣中多有老狐狸,自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虽然他们心里也很希望能把燕王赶回北平去,但在大局未定的时候,他们还是不希望过于得罪皇家母子的。于是,对燕王的种种弹劾稍稍放缓了些,但内阁的意见还是相当统一的:他们反对皇帝立燕王为摄政王,在储君继位之后,成年亲政之前,代为执掌朝政。
内阁的大臣们认为自己足以担当这一职责,还能把新君教导得更出色——当然,是指文臣们偏好的那种出色。即使新君需要有军中的大将为臂助,内阁也觉得,有何家兄弟便足够了。燕王是藩王,职责就是守住北方边疆,为了送太后回京,离开了自己的藩地,还在京城住了这么久,已经有些过分了。倘若他还打算继续在京城待下去,抛开自己守卫边疆的职责于不顾,那就太过于失职了!一个失职的藩王,有什么资格为新君摄政呢?!
内阁的大臣们稍稍改变了自己行事的方法,不再把攻击燕王作为主要手段,也不提什么燕王成为摄政后会如何威胁皇权什么的……他们改拿边疆战况作理由,请求皇帝尽快把燕王派回北平去镇守边境,以免边镇战事再起,主将却不在,会导致国土沦丧。
皇帝看到这样的奏折,又忍不住在寝宫里发了一次火。
北方边境已经太平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如今小规模的冲突偶有发生,但大战却一直没有征兆。燕王府自有情报来源,知道北边敌国正内部不稳,为了争夺皇位与军权,已经斗得一塌糊涂了,哪里还能分心来打大明?等他们这一波内斗结束,过去掌军的将领指不定就要死掉一半,还能不能有力气南侵,尚是未知之数呢!燕王对此心里有数,平日里也没少向皇帝报告,兄弟俩都不着急。皇帝看到内阁奏折里的话,自然是嗤之以鼻。
他还恼火地骂那几个老臣:“自己不懂兵事,倒来朕面前现眼了!关公面前耍大刀,他们也好意思?!不就是生怕有人跟他们争权夺利么?!不识大体的老不死!”
燕王这一日总算是在皇帝与太后的一再召唤下进了宫,如今面对着恼怒的皇兄,他的神情十分平静:“皇兄别生气了,若是气坏了自己,反倒是遂了某些人的意。臣弟倒是无所谓什么摄政不摄政的。只要皇兄与四殿下需要臣弟在京中坐镇,臣弟随时都会领命。北方边境也确实需要有人回去盯着,皇兄若是觉得重林还不错,就把他打发回去吧。”
皇帝沉默了一下,没有应声。虽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私心,阻止了弟弟及时赶回京城给先帝送终,但他自己心里还是盼着,死去的时候,所有的儿子都在身边陪着。哪怕是为了这点私心,他也不想早早让真正的长子朱瑞离开。
皇帝开始跟燕王讨论立储后的具体事宜,以及对内阁奏章的应对之法。他甚至开始与弟弟商讨,等小儿子继位之后,面对内阁里那些咄咄逼人、心思不纯的大臣,要如何抢夺主动权?宗室、勋贵、皇亲、武将……这各方势力将来若有异动,新君又要如何应付呢?
皇帝心里有些着急。他如今已经没有闲情逸致去胡思乱想,又或是猜忌小儿子了。他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状况正在急速恶化中。
曹氏给他下的毒,本该在冬天之前就发作的,因为发现得早,太医们用药及时,他体内的毒素被控制住了。可药吃多了,效果就会慢慢减弱。饶是太医们绞尽脑汁,更换各种药方去努力维持药效,到了如今,也到了极限了。
如今皇帝无论吃多少药,吃什么药,好象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似的。他的身体一天天地衰败下去,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整个人在短短几天内就瘦了两圈。几天不见他的朝臣,带着奏折前来想要进谏,结果抬头一看见他,就先吓了一跳,几乎认不出倚坐在病床上的正是皇帝本人。
关于皇帝病重将亡的消息,也渐渐从内阁传到了朝廷内外,开始向中下层官员的圈子传播开去。
朱瑞哪怕不再象先前那般,几乎天天进宫,也清楚地察觉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他私底下十分郑重地跟妻子谢慕林说:“恐怕真的就没几天了……在四月之内,必定……”
谢慕林不必他说清楚,就已经明白了他的言下之意。她握住了他的手:“别紧张,局势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不会出乱子的。”
朱瑞深吸一口气,脸上想要挤出一个微笑,却始终挤不出来:“我的心情很复杂……明明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父亲,可看到他如今的模样……我心里又十分不是滋味……”
谢慕林轻轻抚着丈夫的背,无声地安慰着他。不管怎么说,皇帝都是朱瑞的亲生父亲。哪怕是在朱瑞真正身世曝光之前,他也是以慈爱的伯父身份对待朱瑞的。朱瑞对他本来就有几分敬爱之情。抛开对亲生父亲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怨言,任何人面对曾经关爱过自己的长辈即将逝去这种事,心里会难过,完全是人之常情。这没什么好纠结的。
谢慕林缓声安慰着朱瑞,只字不提皇帝是他生父的实情,只当他是位还算慈爱的伯父。这么一想,朱瑞顿时觉得好过了许多。
他沉默了一下,便告诉妻子:“父王成为摄政王的事,应该是要定下来了。皇上心里着急,便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把事情往后推,以免出什么岔子。立储的仪式是在后日,届时我会陪父王一块儿参加。娘子你便往慈宁宫去陪太后,太后上哪儿,你就跟着去哪儿。若是有什么乱子,你只要把太后娘娘护好就行了。”
谢慕林眨了眨眼,有些紧张:“会出什么乱子吗?会有人来破坏立储仪式?说真的,既然是小型又简单的仪式,一切从简就好了,一些有可能会搞破坏的人,就不要让他们出现嘛!”比如三皇子什么的…… ↑返回顶部↑
反正,他们燕王府已经做了很多实事,万万没有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因为内阁的几句闲言碎语,就叫人摘了桃子的道理!
谢慕林说起了燕王对太后与皇帝身体的担心:“王爷很想念太后娘娘,又担心皇上的身体,有传言说皇上如今吃的药,不如先前效果好了,他便感到十分不安,有心要问问是怎么回事,又怕太医院那边漏了风声,叫内阁的大人们知道了,又要疑心他居心不良,窥视禁中,意图不轨了!”
太后嗤之以鼻:“不必理会那几个老狐狸!他们也没少干这样的事。他们干得,皇上的亲兄弟却干不得?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谢慕林恭敬地道:“王爷虽然也是这么想的,但毕竟是藩王的身份,行事多有顾虑。他说,他自是对皇上忠心不移的,却不能保证所有王爷都是一样的忠心。内阁大臣不明白他与皇上之间的情谊,只拿他当寻常藩王防备,倒也不是没有道理。王爷宁可叫人误会,也好过内阁因为皇上发了话,便对所有王府都不再怀有戒备之心,以至日后酿成大祸。
“王爷并不在乎内阁参他,只是怕皇上难做。万一皇上一直为了他与内阁争峙,倒是有碍皇上的贤名了。再者,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先把储君立了,旁的都是次要的。他让孙媳妇给太后娘娘捎话,请太后娘娘千万要劝劝皇上,不要再因为他而与内阁争执了,正事要紧!”
太后听了,不由得动容,眼圈都红了:“我的阿晟就是这般深明大义!受了这么多委屈,也还惦记着皇上的事……真该叫内阁那帮人瞧瞧!他们一个个为了争权夺利,不顾正事,无端挑拨皇家兄弟情谊,这人品真是跟我的阿晟没法比!”
第1625章 恶化
为了得到皇帝与太后的绝对信任,燕王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如今,他的这些努力都到了收获的时候。无论内阁大臣们如何劝说,太后与皇帝对燕王的信任依然毫不动摇。
相反,他们对于一再说燕王坏话的内阁倒是越来越厌恶反感了。
内阁大臣中多有老狐狸,自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虽然他们心里也很希望能把燕王赶回北平去,但在大局未定的时候,他们还是不希望过于得罪皇家母子的。于是,对燕王的种种弹劾稍稍放缓了些,但内阁的意见还是相当统一的:他们反对皇帝立燕王为摄政王,在储君继位之后,成年亲政之前,代为执掌朝政。
内阁的大臣们认为自己足以担当这一职责,还能把新君教导得更出色——当然,是指文臣们偏好的那种出色。即使新君需要有军中的大将为臂助,内阁也觉得,有何家兄弟便足够了。燕王是藩王,职责就是守住北方边疆,为了送太后回京,离开了自己的藩地,还在京城住了这么久,已经有些过分了。倘若他还打算继续在京城待下去,抛开自己守卫边疆的职责于不顾,那就太过于失职了!一个失职的藩王,有什么资格为新君摄政呢?!
内阁的大臣们稍稍改变了自己行事的方法,不再把攻击燕王作为主要手段,也不提什么燕王成为摄政后会如何威胁皇权什么的……他们改拿边疆战况作理由,请求皇帝尽快把燕王派回北平去镇守边境,以免边镇战事再起,主将却不在,会导致国土沦丧。
皇帝看到这样的奏折,又忍不住在寝宫里发了一次火。
北方边境已经太平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如今小规模的冲突偶有发生,但大战却一直没有征兆。燕王府自有情报来源,知道北边敌国正内部不稳,为了争夺皇位与军权,已经斗得一塌糊涂了,哪里还能分心来打大明?等他们这一波内斗结束,过去掌军的将领指不定就要死掉一半,还能不能有力气南侵,尚是未知之数呢!燕王对此心里有数,平日里也没少向皇帝报告,兄弟俩都不着急。皇帝看到内阁奏折里的话,自然是嗤之以鼻。
他还恼火地骂那几个老臣:“自己不懂兵事,倒来朕面前现眼了!关公面前耍大刀,他们也好意思?!不就是生怕有人跟他们争权夺利么?!不识大体的老不死!”
燕王这一日总算是在皇帝与太后的一再召唤下进了宫,如今面对着恼怒的皇兄,他的神情十分平静:“皇兄别生气了,若是气坏了自己,反倒是遂了某些人的意。臣弟倒是无所谓什么摄政不摄政的。只要皇兄与四殿下需要臣弟在京中坐镇,臣弟随时都会领命。北方边境也确实需要有人回去盯着,皇兄若是觉得重林还不错,就把他打发回去吧。”
皇帝沉默了一下,没有应声。虽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私心,阻止了弟弟及时赶回京城给先帝送终,但他自己心里还是盼着,死去的时候,所有的儿子都在身边陪着。哪怕是为了这点私心,他也不想早早让真正的长子朱瑞离开。
皇帝开始跟燕王讨论立储后的具体事宜,以及对内阁奏章的应对之法。他甚至开始与弟弟商讨,等小儿子继位之后,面对内阁里那些咄咄逼人、心思不纯的大臣,要如何抢夺主动权?宗室、勋贵、皇亲、武将……这各方势力将来若有异动,新君又要如何应付呢?
皇帝心里有些着急。他如今已经没有闲情逸致去胡思乱想,又或是猜忌小儿子了。他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状况正在急速恶化中。
曹氏给他下的毒,本该在冬天之前就发作的,因为发现得早,太医们用药及时,他体内的毒素被控制住了。可药吃多了,效果就会慢慢减弱。饶是太医们绞尽脑汁,更换各种药方去努力维持药效,到了如今,也到了极限了。
如今皇帝无论吃多少药,吃什么药,好象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似的。他的身体一天天地衰败下去,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整个人在短短几天内就瘦了两圈。几天不见他的朝臣,带着奏折前来想要进谏,结果抬头一看见他,就先吓了一跳,几乎认不出倚坐在病床上的正是皇帝本人。
关于皇帝病重将亡的消息,也渐渐从内阁传到了朝廷内外,开始向中下层官员的圈子传播开去。
朱瑞哪怕不再象先前那般,几乎天天进宫,也清楚地察觉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他私底下十分郑重地跟妻子谢慕林说:“恐怕真的就没几天了……在四月之内,必定……”
谢慕林不必他说清楚,就已经明白了他的言下之意。她握住了他的手:“别紧张,局势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不会出乱子的。”
朱瑞深吸一口气,脸上想要挤出一个微笑,却始终挤不出来:“我的心情很复杂……明明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父亲,可看到他如今的模样……我心里又十分不是滋味……”
谢慕林轻轻抚着丈夫的背,无声地安慰着他。不管怎么说,皇帝都是朱瑞的亲生父亲。哪怕是在朱瑞真正身世曝光之前,他也是以慈爱的伯父身份对待朱瑞的。朱瑞对他本来就有几分敬爱之情。抛开对亲生父亲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怨言,任何人面对曾经关爱过自己的长辈即将逝去这种事,心里会难过,完全是人之常情。这没什么好纠结的。
谢慕林缓声安慰着朱瑞,只字不提皇帝是他生父的实情,只当他是位还算慈爱的伯父。这么一想,朱瑞顿时觉得好过了许多。
他沉默了一下,便告诉妻子:“父王成为摄政王的事,应该是要定下来了。皇上心里着急,便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把事情往后推,以免出什么岔子。立储的仪式是在后日,届时我会陪父王一块儿参加。娘子你便往慈宁宫去陪太后,太后上哪儿,你就跟着去哪儿。若是有什么乱子,你只要把太后娘娘护好就行了。”
谢慕林眨了眨眼,有些紧张:“会出什么乱子吗?会有人来破坏立储仪式?说真的,既然是小型又简单的仪式,一切从简就好了,一些有可能会搞破坏的人,就不要让他们出现嘛!”比如三皇子什么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