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2 / 4)
不过他最后的一句话,却叫朱祁钰皱起了眉头。
这句话内容平淡,但是分明暗有所指。
揉了揉额头,朱祁钰想着,看来是要抽个时间,去见见母妃了。
这个时候,成敬回来了,在他的身后,则是跟着三位勋戚大臣
第44章 召见勋贵
集义殿中。
随着成敬进来的三位勋贵,身着全套冕服,脸色瞧着不大好看,走到殿中,看见端坐上首的朱祁钰,拱手拜道。
“参见王爷。”
“免礼,赐座!”
朱祁钰打量着眼前的三位。
他们几乎是现在的勋贵当中,能够拿得出手的,说话最有份量的人了,都是靖难功臣的二代勋贵,剩下的要么是资历不足,要么是刚刚袭爵,年龄太小。
前世在皇位上坐了那么多年,他对于勋贵的情况,自然是了解的。
大明开国百年,共有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两次大规模的封爵,实授的约有百位。
但是由于太祖皇帝晚年疯狂的除爵,再加上这些年林林总总,因为各种原因被除爵的。
大明现存的勋贵大约有五十余位。
其中有开国功臣仅剩九位,基本都被留在了南京。
靖难功臣有三十余位,是如今京城勋贵的主要来源。
还剩下十余位,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勋贵,这部分人数不少,但是大都被外派到各地,镇守一方。
在很多臣的刻意引导下,很多百姓都觉得,勋贵就是拿着朝廷的俸禄,抱着世袭罔替的荣光,天天干欺压百姓之事的朝廷蛀虫。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作为武臣当中的顶级力量,勋贵在大明的武臣体系当中极为重要。
抛开远离政治中心的开国勋贵不谈,以朱祁钰的眼光来看,剩下的勋贵大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资历深的,一种是资历浅的。
前者以靖难勋贵为代表,资历深厚,父祖曾斩将夺旗,为大明立下无数军功,在军中实力威望很高,又因为封爵年久,常年与其他勋贵联姻,关系网盘根错节,势力颇大。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更愿意称他们为京师勋贵。
因为他们的基本盘,就是在京师当中,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军队的管理事务,五军都督府的大多数掌事官,都从他们当中选拔而出。
凭借深厚的资历和复杂的姻亲关系,他们很容易拧成一股绳,因此只需要几个代表,就可以抗衡日渐强大的臣集团。
但是缺点是,因为封爵的时间太久,导致他们根本没法上战场,有个别能打能战的,也更愿意领兵出去平叛,不会在京师当中掌事,再加上因为选拔的范围不够广,导致五军都督府腐败,无能,舞弊等各种问题,频频出现。
另一种则是资历浅的,说白了也就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新晋勋贵。
这批人的人数不多,但是质量很高,他们当中最早封爵的也不过才二十余年,近些的只有几年,而且并非依仗靖难得爵,基本上都是靠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所以他们的能力很强,但是缺点是资历不够。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将他们称为外地勋贵。 ↑返回顶部↑
这句话内容平淡,但是分明暗有所指。
揉了揉额头,朱祁钰想着,看来是要抽个时间,去见见母妃了。
这个时候,成敬回来了,在他的身后,则是跟着三位勋戚大臣
第44章 召见勋贵
集义殿中。
随着成敬进来的三位勋贵,身着全套冕服,脸色瞧着不大好看,走到殿中,看见端坐上首的朱祁钰,拱手拜道。
“参见王爷。”
“免礼,赐座!”
朱祁钰打量着眼前的三位。
他们几乎是现在的勋贵当中,能够拿得出手的,说话最有份量的人了,都是靖难功臣的二代勋贵,剩下的要么是资历不足,要么是刚刚袭爵,年龄太小。
前世在皇位上坐了那么多年,他对于勋贵的情况,自然是了解的。
大明开国百年,共有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两次大规模的封爵,实授的约有百位。
但是由于太祖皇帝晚年疯狂的除爵,再加上这些年林林总总,因为各种原因被除爵的。
大明现存的勋贵大约有五十余位。
其中有开国功臣仅剩九位,基本都被留在了南京。
靖难功臣有三十余位,是如今京城勋贵的主要来源。
还剩下十余位,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勋贵,这部分人数不少,但是大都被外派到各地,镇守一方。
在很多臣的刻意引导下,很多百姓都觉得,勋贵就是拿着朝廷的俸禄,抱着世袭罔替的荣光,天天干欺压百姓之事的朝廷蛀虫。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作为武臣当中的顶级力量,勋贵在大明的武臣体系当中极为重要。
抛开远离政治中心的开国勋贵不谈,以朱祁钰的眼光来看,剩下的勋贵大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资历深的,一种是资历浅的。
前者以靖难勋贵为代表,资历深厚,父祖曾斩将夺旗,为大明立下无数军功,在军中实力威望很高,又因为封爵年久,常年与其他勋贵联姻,关系网盘根错节,势力颇大。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更愿意称他们为京师勋贵。
因为他们的基本盘,就是在京师当中,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军队的管理事务,五军都督府的大多数掌事官,都从他们当中选拔而出。
凭借深厚的资历和复杂的姻亲关系,他们很容易拧成一股绳,因此只需要几个代表,就可以抗衡日渐强大的臣集团。
但是缺点是,因为封爵的时间太久,导致他们根本没法上战场,有个别能打能战的,也更愿意领兵出去平叛,不会在京师当中掌事,再加上因为选拔的范围不够广,导致五军都督府腐败,无能,舞弊等各种问题,频频出现。
另一种则是资历浅的,说白了也就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新晋勋贵。
这批人的人数不多,但是质量很高,他们当中最早封爵的也不过才二十余年,近些的只有几年,而且并非依仗靖难得爵,基本上都是靠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所以他们的能力很强,但是缺点是资历不够。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将他们称为外地勋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