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2 / 4)
群臣不知其意,但是还是迅速地整理了队列,俯身接命。
金英道:“今日左顺门之事,群臣言行逾矩,逼迫朝廷,然殿下念群臣所持体国之心,亦为社稷而行,故在朝后,特入慈宁宫,与圣母皇太后商议后,晓谕尔等。”
刚一开口,在场的重臣便是心中一动,其他的朝臣也立起了耳朵,金英这话说得模模糊糊,但是群臣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听出了其中隐含的意思。
土木之事乃是天子一力坚持亲征所致,若要处置,必要顾及到天子一旦回来之后的态度,或许,这才是郕王殿下一直犹豫不肯决断的原因。
毕竟天子对王振的宠爱人尽皆知,万一郕王现在处置了王振一党,到时候天子回来,郕王岂不是要被天子记恨?
想通了这一节,许多朝臣的心中之气顿时散了不少。
这么说的话,他们的进谏还是有用的,这不,郕王虽然生气,但是还是赶忙进宫去找太后去了。
天子再宠爱王振,也要顾及太后的态度,有了太后作保,恐怕郕王才敢真正处置王振一党。
当然,这是大多数官阶不高的官员想法,顶层的九卿大佬们个个心知肚明,郕王殿下的性子,要是会担心这个才怪……
金英没关底下心思各异的群臣,清了清嗓子继续道。
“群臣所谏土木之事,实乃王振一党弄权辱国所致,命锦衣卫会同刑部,大理寺,即刻将王振一党锁拿下狱,王振,马顺,毛贵,王长随,王山等人,即行抄没家产,一应人等,由大理寺主持,会同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判罚之后再行上奏。”
这话一出,底下群臣放下小半的心,算是彻底放下了。
同时也更加肯定了自己先前的想法,三司会审是朝廷审理要案大案最权威的程序,但也是在文臣手中掌握的。
以如今朝局上下,对于王振一党的汹涌舆论,他们到了三司大堂之上,又能有什么好处,到最后还不是要按朝臣所进谏的一样,抄家杀头,甚至株连九族?
郕王殿下这么闹腾一番,又是去慈宁宫和太后商议,又是要三司会审才敢定罪,无非不就是担心天子归来之后秋后算账吗?
好吧,这么一想,群臣心中的那点怒意顿时就散了个干净,还有心思机灵地,又开始忧虑,郕王殿下总政秉国,这样的身份尚要如此谨慎。
万一天子归来,他们这帮一力进谏,甚至不惜当众锤杀王振一党的朝臣,又会不会被追究呢?
按今上那个重情重义不讲理的性子,倒也并非不可能啊……
不过无论如何,这件事情总算是定了下来,群臣也暂时松了口气。
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金英的话头还是没停,而是继续道。
“至于土木之后,幸存而归的勋戚大臣,虽有屈从权势,不勇不谏之罪,但念及朝廷尚在用人之际,暂且不予处置,令其闭门思过三日,留于各衙门听用。”
这……
群臣没有料到,郕王会选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件事情。
底下的一干勋臣自然是大喜过望,但是一干朝臣脸色却是阴晴不定。
虽然勋戚已经交出京营,但是就算抛开打压勋戚这一点不谈,处置这些随行逃归的大臣,也是给土木之事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毕竟如此大事,若是随行之人不处置的话,何以警戒后人?万一以后有心怀不轨之辈,动不动就蛊惑天子出征怎么办?
何况,从私心来说,归来的这些大臣,除了勋贵,也有不少是文臣,他们若是不被处置,那朝中便少了一批即将腾出来的位置,这对于现在从朝中的许多大臣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群臣底下忧虑不已,但是慑于郕王刚刚的威势,暂时没有开口,而金英接下来的话,则是直接让他们闭了嘴。
“另有此次参与锤杀马顺等人,如今被押于诏狱的七名官员,虽犯大罪,但殿下仁慈,念及其本忠心为国,准其戴罪立功,一应人等,罚俸一年,俸禄降级一等,仍领原官差遣,派往沿边各关隘巡查,协同守备,若此战之后,有功于国者,可赦其罪。”
得,这下谁也别说谁了! ↑返回顶部↑
金英道:“今日左顺门之事,群臣言行逾矩,逼迫朝廷,然殿下念群臣所持体国之心,亦为社稷而行,故在朝后,特入慈宁宫,与圣母皇太后商议后,晓谕尔等。”
刚一开口,在场的重臣便是心中一动,其他的朝臣也立起了耳朵,金英这话说得模模糊糊,但是群臣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听出了其中隐含的意思。
土木之事乃是天子一力坚持亲征所致,若要处置,必要顾及到天子一旦回来之后的态度,或许,这才是郕王殿下一直犹豫不肯决断的原因。
毕竟天子对王振的宠爱人尽皆知,万一郕王现在处置了王振一党,到时候天子回来,郕王岂不是要被天子记恨?
想通了这一节,许多朝臣的心中之气顿时散了不少。
这么说的话,他们的进谏还是有用的,这不,郕王虽然生气,但是还是赶忙进宫去找太后去了。
天子再宠爱王振,也要顾及太后的态度,有了太后作保,恐怕郕王才敢真正处置王振一党。
当然,这是大多数官阶不高的官员想法,顶层的九卿大佬们个个心知肚明,郕王殿下的性子,要是会担心这个才怪……
金英没关底下心思各异的群臣,清了清嗓子继续道。
“群臣所谏土木之事,实乃王振一党弄权辱国所致,命锦衣卫会同刑部,大理寺,即刻将王振一党锁拿下狱,王振,马顺,毛贵,王长随,王山等人,即行抄没家产,一应人等,由大理寺主持,会同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判罚之后再行上奏。”
这话一出,底下群臣放下小半的心,算是彻底放下了。
同时也更加肯定了自己先前的想法,三司会审是朝廷审理要案大案最权威的程序,但也是在文臣手中掌握的。
以如今朝局上下,对于王振一党的汹涌舆论,他们到了三司大堂之上,又能有什么好处,到最后还不是要按朝臣所进谏的一样,抄家杀头,甚至株连九族?
郕王殿下这么闹腾一番,又是去慈宁宫和太后商议,又是要三司会审才敢定罪,无非不就是担心天子归来之后秋后算账吗?
好吧,这么一想,群臣心中的那点怒意顿时就散了个干净,还有心思机灵地,又开始忧虑,郕王殿下总政秉国,这样的身份尚要如此谨慎。
万一天子归来,他们这帮一力进谏,甚至不惜当众锤杀王振一党的朝臣,又会不会被追究呢?
按今上那个重情重义不讲理的性子,倒也并非不可能啊……
不过无论如何,这件事情总算是定了下来,群臣也暂时松了口气。
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金英的话头还是没停,而是继续道。
“至于土木之后,幸存而归的勋戚大臣,虽有屈从权势,不勇不谏之罪,但念及朝廷尚在用人之际,暂且不予处置,令其闭门思过三日,留于各衙门听用。”
这……
群臣没有料到,郕王会选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件事情。
底下的一干勋臣自然是大喜过望,但是一干朝臣脸色却是阴晴不定。
虽然勋戚已经交出京营,但是就算抛开打压勋戚这一点不谈,处置这些随行逃归的大臣,也是给土木之事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毕竟如此大事,若是随行之人不处置的话,何以警戒后人?万一以后有心怀不轨之辈,动不动就蛊惑天子出征怎么办?
何况,从私心来说,归来的这些大臣,除了勋贵,也有不少是文臣,他们若是不被处置,那朝中便少了一批即将腾出来的位置,这对于现在从朝中的许多大臣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群臣底下忧虑不已,但是慑于郕王刚刚的威势,暂时没有开口,而金英接下来的话,则是直接让他们闭了嘴。
“另有此次参与锤杀马顺等人,如今被押于诏狱的七名官员,虽犯大罪,但殿下仁慈,念及其本忠心为国,准其戴罪立功,一应人等,罚俸一年,俸禄降级一等,仍领原官差遣,派往沿边各关隘巡查,协同守备,若此战之后,有功于国者,可赦其罪。”
得,这下谁也别说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