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为当地的军户世代以此为家,所以屯田和草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赖以生计的产业。
  在敌人入侵的时候,他们也不仅仅是作为军队在保护边境,更是在保护自己生活的家园,自然军心稳固,战力十足。
  与此同时,太祖皇帝册封了十三塞王,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以保护边境的安全。
  同样的道理,因为是自己的封地,所以塞王们会好好经营,保护当地的繁荣,严防外敌的入侵。
  所以在洪武时代,个个塞王对于军队的操练,屯田,放牧都十分的尽心尽力。
  在这种体制下,朝廷其实不用耗费太大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保持边军的战力持续强盛。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
  这种体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边军在军屯,放牧,中盐法的相互辅助下,几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依赖于中央朝廷。
  这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唯一漏洞。
  既然不依赖于中央朝廷,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央朝廷对于边军的控制力直线下降。
  尤其是在各大塞王具备军事,民政等各项重要权力的情况下,一旦放任他们经营数十年,乃至两三代,边境自然是稳固。
  但是这些塞王们,成为完全不受朝廷控制的封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事实上,建文皇帝的削藩并不能说是错误的行为,换了任何一个人登上皇位,都不可能对这种风险熟视无睹。
  只不过建文的方向虽然没有错,但是他的政治能力确实不行,自己把自己给作没了。
  所以在太宗皇帝登基之后,针对边境的体制,他老人家做了一番大的调动。
  太宗皇帝自己就是塞王,自然清楚,这套体制的核心在何处。
  为了加强中央朝廷对于边军的控制,他先是撤销了藩王的军权,边军的控制权,被收归到了朝廷任命的边将手中。
  与此同时,他将原本时代驻守边境的军队调入内地,命令内地军队轮换到边境驻守。
  兵将分离,彻底杜绝了边军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
  但是如此一来,边军都是轮值,对于边境其实没有什么归属感,战力自然也不如洪武之时。
  而且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因为边军是轮值,所以没有办法持续的保持放牧。
  毕竟军屯的田地就摆在那里,但是牛羊马等却是需要人长期照料的,边军几乎是隔几年就轮调一次,所以很难保持大批量的长期放牧。
  不能放牧,那么关外庞大的草场就没有了任何的价值,反而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巡逻。
  因此,在永乐后期,太宗皇帝放弃了大宁,开平,东胜等关外的据点,将防线后撤,希望建立新的边防秩序。
  可惜,原本的秩序一旦崩坏,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也是太宗不断北征的原因所在。
  边境的防线已经受到了破坏,所以想要保持边境的安宁,那么就只能主动出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和太宗一样马上得天下。
  草原上的部族,总是春风吹又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便会迅速强大起来。
  放弃了大宁,开平,东胜等关外据点之后,宣府,大同,宁夏等几个据点,就成了直面蒙古部族的重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