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节(2 / 4)
“文通啊,老夫没记错的话,你是永乐十六年的进士,对吧?”
王一宁点了点头,谨慎的笑道。
“大宗伯好记性,下官不才,正是永乐十六年入仕。”
胡濙点了点头,似乎有些感慨,道。
“二十一岁的进士,也算是年少有为了,比老夫当年考中进士,还要早上四年呢!”
这下,王一宁更加惶恐了,连忙拱手道。
“大宗伯说笑了,下官何德何能,敢和大宗伯相提并论?”
“有什么不能比的,大家同为进士出身,老夫不过比你早入宦海几年,多吃了一番苦头罢了。”
胡濙摆了摆手,却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脸上的感慨之意,却越发的浓厚了,继续道。
“你的才学是好的,当初仁宗皇帝潜邸时就曾夸赞过你,先皇登基后,也夸赞过你文章写的好,治学态度严谨。”
“所以,后来先皇为太宗,仁宗两代先帝编纂实录,都点了你参与,再后来,先皇驾崩,太上皇为先皇编纂实录,更是让你充副总裁官,几代天子,对你,都甚是看重啊。”
话说到这,王一宁还是有些迷糊。
他没想明白,尚书大人怎么就无缘无故的,开始跟他唠起这件事情了。
对于自己的仕途经历,王侍郎自然比所有人都更清楚。
其实,也很简单。
王一宁是如今的六部当中,比较罕见的没有地方经历的官员。
他从考中进士的时候起,就直接入了翰林院,先是当了三年庶吉士观政,随后便被授为编修,负责各类经书的编纂清点,可谓是一个清贵但清闲的差事。
随后,就是熬年头,从编修到修撰,从侍读到侍讲学士,他一步步的往上迁升,速度不快也不慢。
就像胡濙所说的,中间他也参与了几次大的项目,比如太宗,仁宗,宣宗几位先皇的实录编纂,并因此获得了仕途上的小小进步。
但是,要说被历代天子看重,可就是夸大其词了。
要知道,比他早一届,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的陈循,早不知道多少年就已经成了翰林学士,其后又入内阁,到了现在,更是已经迈入了七卿的行列。
而他呢?从入仕的时候起,就待在翰林院当中,一待就是三十年!
直到去岁太上皇北征,带走了大多数的朝臣,临走时提拔了一批人留守各衙门,他才被拔擢出来,到闲散的礼部当个侍郎。
平心而论,三十年的时间,从七品编修到三品侍郎,这个速度的确有点慢,但是,所幸王侍郎入仕的早,所以,他对自己还是蛮有信心的。
毕竟,今年他才五十四岁,距离致仕且还有十几年呢。
更何况,眼前就摆着一位,七十六岁高龄还在为大明发光发热的榜样,王侍郎想没有信心,都成问题。
要知道,跟这位老大人比起来,王侍郎妥妥的是青壮年一个。
心中虽不明白,但是王一宁面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谦虚的道。
“大宗伯过誉了,下官心中自知,除了手头文章,还有几分可堪一用之处外,对朝廷政务还有诸多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大宗伯多多提点。”
显然,对于王一宁这种虚心的态度,胡老大人是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开口道。 ↑返回顶部↑
王一宁点了点头,谨慎的笑道。
“大宗伯好记性,下官不才,正是永乐十六年入仕。”
胡濙点了点头,似乎有些感慨,道。
“二十一岁的进士,也算是年少有为了,比老夫当年考中进士,还要早上四年呢!”
这下,王一宁更加惶恐了,连忙拱手道。
“大宗伯说笑了,下官何德何能,敢和大宗伯相提并论?”
“有什么不能比的,大家同为进士出身,老夫不过比你早入宦海几年,多吃了一番苦头罢了。”
胡濙摆了摆手,却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脸上的感慨之意,却越发的浓厚了,继续道。
“你的才学是好的,当初仁宗皇帝潜邸时就曾夸赞过你,先皇登基后,也夸赞过你文章写的好,治学态度严谨。”
“所以,后来先皇为太宗,仁宗两代先帝编纂实录,都点了你参与,再后来,先皇驾崩,太上皇为先皇编纂实录,更是让你充副总裁官,几代天子,对你,都甚是看重啊。”
话说到这,王一宁还是有些迷糊。
他没想明白,尚书大人怎么就无缘无故的,开始跟他唠起这件事情了。
对于自己的仕途经历,王侍郎自然比所有人都更清楚。
其实,也很简单。
王一宁是如今的六部当中,比较罕见的没有地方经历的官员。
他从考中进士的时候起,就直接入了翰林院,先是当了三年庶吉士观政,随后便被授为编修,负责各类经书的编纂清点,可谓是一个清贵但清闲的差事。
随后,就是熬年头,从编修到修撰,从侍读到侍讲学士,他一步步的往上迁升,速度不快也不慢。
就像胡濙所说的,中间他也参与了几次大的项目,比如太宗,仁宗,宣宗几位先皇的实录编纂,并因此获得了仕途上的小小进步。
但是,要说被历代天子看重,可就是夸大其词了。
要知道,比他早一届,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的陈循,早不知道多少年就已经成了翰林学士,其后又入内阁,到了现在,更是已经迈入了七卿的行列。
而他呢?从入仕的时候起,就待在翰林院当中,一待就是三十年!
直到去岁太上皇北征,带走了大多数的朝臣,临走时提拔了一批人留守各衙门,他才被拔擢出来,到闲散的礼部当个侍郎。
平心而论,三十年的时间,从七品编修到三品侍郎,这个速度的确有点慢,但是,所幸王侍郎入仕的早,所以,他对自己还是蛮有信心的。
毕竟,今年他才五十四岁,距离致仕且还有十几年呢。
更何况,眼前就摆着一位,七十六岁高龄还在为大明发光发热的榜样,王侍郎想没有信心,都成问题。
要知道,跟这位老大人比起来,王侍郎妥妥的是青壮年一个。
心中虽不明白,但是王一宁面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谦虚的道。
“大宗伯过誉了,下官心中自知,除了手头文章,还有几分可堪一用之处外,对朝廷政务还有诸多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大宗伯多多提点。”
显然,对于王一宁这种虚心的态度,胡老大人是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开口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