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节(2 / 4)
但是,相对于在这个时候,将刑部和都察院之间的矛盾扩大化,用这种看似荒谬的理由暂时平息下来,对朝廷的好处,远远超过了他这点形象的损失。
当然,后果就是,这种矛盾只是暂时被延缓,而并没有被解决。
后续刑部在具体的执行当中,必然会和都察院再次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一旦落实到具体的事务当中,很多问题就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解决的了的了。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钰还是没有打算放弃的意思。
事实上,在场的人都清楚,天子所说的理由,不过是个由头,并非真实的原因。
如果真的是因为精力不济,那么完全可以让司礼监代为批红,这不费什么事情,也同样是成例。
只不过,心里清楚是一回事,但是说出来就是犯忌讳的事。
尤其是有王振殷鉴在前,谁也不敢说这个话而已。
所以,这次争端的实质,并不是什么简单的替天子分忧,而是刑部和都察院之间的一次新的权力划分。
从朱祁钰的角度出发,他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看过了大明的百年变迁,对于最终大明覆灭的原因,他多有思索,一个王朝的倒塌,必然是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
但是,就大明而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过分的优待士人了。
这个士人,包括未入仕的读书人,已入仕的官员,甚至包括已致仕的乡绅。
认真细说起来,这其实和太祖皇帝有关,他老人家虽然对吏治下铁腕治理,但是对于读书人却是十分优容的。
这种优容,最开始是身份地位上的,譬如举人见官不跪,后来发展到待遇上,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免徭役,税赋,再到后来,刑案之上,也给予了这些士人一定程度的豁免权。
以至于刑部这个执掌天下刑名的最高法司,除了承旨廷鞠,对于官员犯罪,几乎没有审理权,而被朝廷上下视为常态。
这很不正常!
固然,官员的行为有都察院监察,但是,科道的监察是有其缺陷的。
第一,科道官员只有监察权,而没有审讯的权力,查得罪状之后,需要呈送给朝廷,由朝廷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另派大臣前往查证,随意性比较强,中间可以活动的空间也非常大。
就拿当初镇南王的那桩案子来说,如果是老于刑名的官员来负责的话,绝不会那么莽撞的就匆匆结案,以至于在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还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其次就是,科道因为监察的特殊性质,被允准风闻奏事。
这本是为了畅通言路,但是,在没有后续的体制配合下,这种风闻奏事,很容易成为党争的工具。
诚然,官场上的斗争,并不仅仅因为明面上的过错,其中牵扯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但还是那句话,如果一个官员犯了罪,但因为他的立场,势力,关系而能够最终得到保全,那么,结党之势将难以遏制。
将所有犯罪的官员逐渐纳入刑部的审讯范围之内,虽然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至少可以有制度上的牵制。
与此同时,相较于风闻奏事的御史,很明显,在刑案一道上,刑部才是更加拿手的,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冤假错案。
刑部在朱祁钰的心中,从来都不是无关紧要的部门,相反的,刑部应该和执掌监察的都察院,执掌官员考核的吏部,对官员有着同样强大的威慑力。
当然,想要改变旧有的成例,过程必然是艰难而漫长的。
但是,再难的事情,也都还是要去做的。
总之,刑部和都察院的争端,最终被朱祁钰以自己精力不济而平息下来,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返回顶部↑
当然,后果就是,这种矛盾只是暂时被延缓,而并没有被解决。
后续刑部在具体的执行当中,必然会和都察院再次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一旦落实到具体的事务当中,很多问题就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解决的了的了。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钰还是没有打算放弃的意思。
事实上,在场的人都清楚,天子所说的理由,不过是个由头,并非真实的原因。
如果真的是因为精力不济,那么完全可以让司礼监代为批红,这不费什么事情,也同样是成例。
只不过,心里清楚是一回事,但是说出来就是犯忌讳的事。
尤其是有王振殷鉴在前,谁也不敢说这个话而已。
所以,这次争端的实质,并不是什么简单的替天子分忧,而是刑部和都察院之间的一次新的权力划分。
从朱祁钰的角度出发,他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看过了大明的百年变迁,对于最终大明覆灭的原因,他多有思索,一个王朝的倒塌,必然是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
但是,就大明而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过分的优待士人了。
这个士人,包括未入仕的读书人,已入仕的官员,甚至包括已致仕的乡绅。
认真细说起来,这其实和太祖皇帝有关,他老人家虽然对吏治下铁腕治理,但是对于读书人却是十分优容的。
这种优容,最开始是身份地位上的,譬如举人见官不跪,后来发展到待遇上,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免徭役,税赋,再到后来,刑案之上,也给予了这些士人一定程度的豁免权。
以至于刑部这个执掌天下刑名的最高法司,除了承旨廷鞠,对于官员犯罪,几乎没有审理权,而被朝廷上下视为常态。
这很不正常!
固然,官员的行为有都察院监察,但是,科道的监察是有其缺陷的。
第一,科道官员只有监察权,而没有审讯的权力,查得罪状之后,需要呈送给朝廷,由朝廷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另派大臣前往查证,随意性比较强,中间可以活动的空间也非常大。
就拿当初镇南王的那桩案子来说,如果是老于刑名的官员来负责的话,绝不会那么莽撞的就匆匆结案,以至于在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还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其次就是,科道因为监察的特殊性质,被允准风闻奏事。
这本是为了畅通言路,但是,在没有后续的体制配合下,这种风闻奏事,很容易成为党争的工具。
诚然,官场上的斗争,并不仅仅因为明面上的过错,其中牵扯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但还是那句话,如果一个官员犯了罪,但因为他的立场,势力,关系而能够最终得到保全,那么,结党之势将难以遏制。
将所有犯罪的官员逐渐纳入刑部的审讯范围之内,虽然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至少可以有制度上的牵制。
与此同时,相较于风闻奏事的御史,很明显,在刑案一道上,刑部才是更加拿手的,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冤假错案。
刑部在朱祁钰的心中,从来都不是无关紧要的部门,相反的,刑部应该和执掌监察的都察院,执掌官员考核的吏部,对官员有着同样强大的威慑力。
当然,想要改变旧有的成例,过程必然是艰难而漫长的。
但是,再难的事情,也都还是要去做的。
总之,刑部和都察院的争端,最终被朱祁钰以自己精力不济而平息下来,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