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节(2 / 4)
果不其然,天子继续开口道。
「按惯例,我朝历次科举后,一甲前三名及成绩优异者,会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此举本意是为了令此辈文华风流之辈,能尽展其才。」
「但是,近年以来,朕时常发现,翰林院中人苦读诗书,长于文章,但对朝廷政事的理解,往往不如在六部观政的新科进士。」
「翰林院向来被视为清流华选,长此以往,是浪费人才也!」
「所以,朕一直在想,该如何让翰林院中官员,能够不止埋头诗文,只懂纸上谈兵,而是可以参与到朝政当中来。」
「如今,既然都察院缺乏人手,那么朕想,不妨让翰林院中,观政三年以上的庶吉士,到都察院试职御史,为期半年,由吏部联合都察院进行考评,如若能够胜任,则实授御史,不能胜任者,转调他途。」
「试职御史,主察官员风纪及贪渎之事,如此一来,都察院便不虞再有人手不足之患。」
「诸卿觉得,此举可妥当否?」
这……
听了天子的这番话,在场的一众大臣,不由面面相觑,紧接着,他们不约而同的,眉头都紧紧的皱了起来,陷入了沉思当中。
第934章 清流的未来
应该说,对于官场风气的革新,天子必然是早有腹案的。
这一点,在场的诸多大臣都有所预料,只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天子提出的章程这么激进。
先说对科道谏诤权的限制,明奏和密奏之制,虽然听着轻松,但是实际上,却无疑是动摇了官场上长久以来风闻奏事,谏劾合一的惯例。
毋庸置疑的是,这两道诏旨传到外朝去,即便是已经在小范围内商定,但是,仍旧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除此之外,天子刚刚提出的三条措施,也件件桩桩,放到平常都足以引起朝局震动。
扩充科道的员额,虽然是暂时,但是这也是极大的恩赏了。
至于对六科十三道品秩的重新核定,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但也属于更定典制的范畴。
如果说,这两条还算是属于施恩的范畴,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那么第三条,就真正是彻底的要让朝堂上变了风云了。
这涉及到整个官场流转,甚至是各种出身地位高低的问题!
因为种种原因,清流科道,在朝堂上的地位非常高,属于仅次于从龙之臣的出身,其限制严格,前途也十分光明,当然,竞争也很激烈。
二者虽被并称,但是实际上,因为侍奉经筵,且和内阁息息相关,清流的地位,又一向高于科道。
所谓清流,广义上指的是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狭义上,则是专指有翰林经历的官员。
一般情况下而言,殿试之后,一甲前三名会被直接选授为翰林编修,其余人再试之后,优秀者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观政讲读,满三年后散馆,视其成绩,第一档授翰林官职,第二档授御史或其他部院官员,第三档授地方官职。
而且,有清流资历,无论是到部院,还是到地方,都是可以酌情擢升的。
有经筵制度在,清流意味着简在圣心,有庶吉士制度在,清流意味着最优秀的人脉关系,有内阁在,清流意味着最平坦的前途和靠山。
此三者,共同铸就了清流在朝堂上的特殊地位。
但是,自从天子登基之后,这种情况显然发生了改变,首先是圣心圣宠,经筵讲读,天子虽然从来不曾废弛,但是,对于清流官员,却从无优待,甚至于,在登基伊始,天子便曾下令,经筵讲读,止许翰林官员侍奉,其余未授官之庶吉士,一律不得侍讲经筵。
再往后,随着王翺入阁,陈循调任工部尚书,高谷因过调任南京,萧镃出任翰林学士,这两年下来,内阁从表面到实质上,都已经和内阁切割开来。
如果说还有什么微弱的联系的话,那么就是,内阁大臣还会轮流侍奉经筵讲读。 ↑返回顶部↑
「按惯例,我朝历次科举后,一甲前三名及成绩优异者,会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此举本意是为了令此辈文华风流之辈,能尽展其才。」
「但是,近年以来,朕时常发现,翰林院中人苦读诗书,长于文章,但对朝廷政事的理解,往往不如在六部观政的新科进士。」
「翰林院向来被视为清流华选,长此以往,是浪费人才也!」
「所以,朕一直在想,该如何让翰林院中官员,能够不止埋头诗文,只懂纸上谈兵,而是可以参与到朝政当中来。」
「如今,既然都察院缺乏人手,那么朕想,不妨让翰林院中,观政三年以上的庶吉士,到都察院试职御史,为期半年,由吏部联合都察院进行考评,如若能够胜任,则实授御史,不能胜任者,转调他途。」
「试职御史,主察官员风纪及贪渎之事,如此一来,都察院便不虞再有人手不足之患。」
「诸卿觉得,此举可妥当否?」
这……
听了天子的这番话,在场的一众大臣,不由面面相觑,紧接着,他们不约而同的,眉头都紧紧的皱了起来,陷入了沉思当中。
第934章 清流的未来
应该说,对于官场风气的革新,天子必然是早有腹案的。
这一点,在场的诸多大臣都有所预料,只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天子提出的章程这么激进。
先说对科道谏诤权的限制,明奏和密奏之制,虽然听着轻松,但是实际上,却无疑是动摇了官场上长久以来风闻奏事,谏劾合一的惯例。
毋庸置疑的是,这两道诏旨传到外朝去,即便是已经在小范围内商定,但是,仍旧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除此之外,天子刚刚提出的三条措施,也件件桩桩,放到平常都足以引起朝局震动。
扩充科道的员额,虽然是暂时,但是这也是极大的恩赏了。
至于对六科十三道品秩的重新核定,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但也属于更定典制的范畴。
如果说,这两条还算是属于施恩的范畴,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那么第三条,就真正是彻底的要让朝堂上变了风云了。
这涉及到整个官场流转,甚至是各种出身地位高低的问题!
因为种种原因,清流科道,在朝堂上的地位非常高,属于仅次于从龙之臣的出身,其限制严格,前途也十分光明,当然,竞争也很激烈。
二者虽被并称,但是实际上,因为侍奉经筵,且和内阁息息相关,清流的地位,又一向高于科道。
所谓清流,广义上指的是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狭义上,则是专指有翰林经历的官员。
一般情况下而言,殿试之后,一甲前三名会被直接选授为翰林编修,其余人再试之后,优秀者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观政讲读,满三年后散馆,视其成绩,第一档授翰林官职,第二档授御史或其他部院官员,第三档授地方官职。
而且,有清流资历,无论是到部院,还是到地方,都是可以酌情擢升的。
有经筵制度在,清流意味着简在圣心,有庶吉士制度在,清流意味着最优秀的人脉关系,有内阁在,清流意味着最平坦的前途和靠山。
此三者,共同铸就了清流在朝堂上的特殊地位。
但是,自从天子登基之后,这种情况显然发生了改变,首先是圣心圣宠,经筵讲读,天子虽然从来不曾废弛,但是,对于清流官员,却从无优待,甚至于,在登基伊始,天子便曾下令,经筵讲读,止许翰林官员侍奉,其余未授官之庶吉士,一律不得侍讲经筵。
再往后,随着王翺入阁,陈循调任工部尚书,高谷因过调任南京,萧镃出任翰林学士,这两年下来,内阁从表面到实质上,都已经和内阁切割开来。
如果说还有什么微弱的联系的话,那么就是,内阁大臣还会轮流侍奉经筵讲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