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节(1 / 4)
话音落下,倒是引起了底下的一阵议论。
孙弘所说的寿陵,指的是当今陛下的陵墓,按照惯例,因为帝陵规模浩大,所以,历代天子打从登基开始,工部就会和钦天监,内官监一同开始准备营建帝陵。
和大明在迁都之后的历代皇帝一样,当今陛下的帝陵选在天寿山,居于仁宗皇帝的献陵之右,名为寿陵,和太上皇也同样仍在建造的裕陵毗邻。
说起此事,当初在朝堂上还引起过一段争论,天寿山这块地方,是当初太宗皇帝亲自选的,所以,此后的历代天子,也就同样葬在此处。
最好的位置,自然是太宗皇帝的长陵,随后仁宗皇帝建献陵,在长陵右侧,宣宗皇帝也就是先帝建景陵,在长陵左侧,三座帝陵奠定了整个皇陵的基本格局,即以长陵为中心,左右轮流建造。
后来太上皇登基以后,因为年纪尚幼,所以迟迟没有开始建造帝陵,可建不建是一回事,按照惯例,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应该建陵在景陵左侧,依次铺开。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帝陵的事情还没提上日程,太上皇就要御驾亲征,随后就是土木之役,今上临危受命,登临大位。
这种情况之下,帝陵的选址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按道理来说,当今陛下是太上皇之后的皇帝,理应是先选太上皇的帝陵,放在献陵右侧,然后是当今陛下的陵墓,放在景陵左侧。
但是,太上皇和今上之间的关系,并非父死子继,所以,在选陵的时候,礼部产生了争议,最后,还是大宗伯一锤定音,以太上皇和当今陛下皆先帝之子为由,决定将两座帝陵皆选在献陵右侧,太上皇的陵墓定为裕陵,今上的陵墓定为寿陵,同时开始建造。
如今,两座陵墓都已经基本落成,处在后期的修缮当中,想来,是近些日子以来,连绵的大雨,让陵墓出了问题。
应该说,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帝陵浸水是大不敬之罪,要是往下追责,那些负责建造帝陵的工匠肯定要被追究,但要是往小了说,其实也就是大雨连绵造成的客观影响而已,反正天子如今春秋正盛,帝陵哪怕出了一点小问题,再修缮便是,到底如何,端看天子是怎么想的,而以当今陛下的性格来说的话……
“准了,近来国家艰难,各地灾情频频,户部财政吃紧,所以,这次修缮的银两,从内库拨付,此事工部和内官监去商议吧。”
朱祁钰看着呈上来的奏疏,倒是也没多说什么,直接了当的就批准了工部的请求,而且还贴心的用自己内库的银两来负责,顿时让底下的沈尚书一阵大喜,不过,又很快意识到,这不是应该高兴的事,所以立马又恢复了正经……
随后,其他各部又禀报了几件事情,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事,于是,早朝就此散去。
不过,就在天子起身离开之后,众人各自离开大殿,饥肠辘辘的回去吃早饭的时候,宫中又传出了一道口谕,却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平静了许久的朝局,已经开始重新酝酿起了新的漩涡……
南宫,重华殿。
“什么?”
朱祁镇坐在御座上,看着底下的张輗和朱仪二人,颇有几分诧异的问道。
“让太子常朝听政?”
“回太上皇,确是如此。”
朱仪站在下首,看着太上皇惊讶的样子,倒是没有感到意外,毕竟,朝堂上下的群臣在听到这道旨意的时候,也和太上皇是一样的反应。
要知道,虽然说年前天子卧病的时候,曾经短暂的让太子在早朝上听政一段时间,但是,那毕竟是权宜之计,在天子重新临朝之后,太子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东宫,不在预闻政务。
但是,这道旨意一出,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太子将真正参与到朝务当中,尽管只是每旬一次的常朝,尽管也只能在旁边侍立听政,而不能发表看法,但是,毕竟是真正参与到朝政中来了,这一点对于朝中的各方势力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要知道,大明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经的太子听政制度,所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让皇太子参与朝政,并没有一定之规,很大程度上看皇帝的意思。
而如果往前面几朝倒的话,以太子殿下如今虚岁勉强满十岁的年纪,倒是也可以上朝旁听了。
所以,从礼制上来说,天子的这道旨意,挑不出任何的毛病,相反的,还又一次加强了天子稳固储本的用意,当然,这是明面上朝野上下的看法,至于私底下嘛……
“你们觉得,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出意外的是,短暂的沉默过后,朱仪和张輗便听到了来自太上皇的问话。
这种情况之下,说天子的好话自然是不行的,因此,二人对视了一眼之后,张輗率先道。
“太上皇明鉴,臣以为,皇上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太子殿下虽然聪慧,但是毕竟年岁尚幼,东宫课业本就繁重,如今又要听政,恐怕会压力过重,不堪重负。” ↑返回顶部↑
孙弘所说的寿陵,指的是当今陛下的陵墓,按照惯例,因为帝陵规模浩大,所以,历代天子打从登基开始,工部就会和钦天监,内官监一同开始准备营建帝陵。
和大明在迁都之后的历代皇帝一样,当今陛下的帝陵选在天寿山,居于仁宗皇帝的献陵之右,名为寿陵,和太上皇也同样仍在建造的裕陵毗邻。
说起此事,当初在朝堂上还引起过一段争论,天寿山这块地方,是当初太宗皇帝亲自选的,所以,此后的历代天子,也就同样葬在此处。
最好的位置,自然是太宗皇帝的长陵,随后仁宗皇帝建献陵,在长陵右侧,宣宗皇帝也就是先帝建景陵,在长陵左侧,三座帝陵奠定了整个皇陵的基本格局,即以长陵为中心,左右轮流建造。
后来太上皇登基以后,因为年纪尚幼,所以迟迟没有开始建造帝陵,可建不建是一回事,按照惯例,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应该建陵在景陵左侧,依次铺开。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帝陵的事情还没提上日程,太上皇就要御驾亲征,随后就是土木之役,今上临危受命,登临大位。
这种情况之下,帝陵的选址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按道理来说,当今陛下是太上皇之后的皇帝,理应是先选太上皇的帝陵,放在献陵右侧,然后是当今陛下的陵墓,放在景陵左侧。
但是,太上皇和今上之间的关系,并非父死子继,所以,在选陵的时候,礼部产生了争议,最后,还是大宗伯一锤定音,以太上皇和当今陛下皆先帝之子为由,决定将两座帝陵皆选在献陵右侧,太上皇的陵墓定为裕陵,今上的陵墓定为寿陵,同时开始建造。
如今,两座陵墓都已经基本落成,处在后期的修缮当中,想来,是近些日子以来,连绵的大雨,让陵墓出了问题。
应该说,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帝陵浸水是大不敬之罪,要是往下追责,那些负责建造帝陵的工匠肯定要被追究,但要是往小了说,其实也就是大雨连绵造成的客观影响而已,反正天子如今春秋正盛,帝陵哪怕出了一点小问题,再修缮便是,到底如何,端看天子是怎么想的,而以当今陛下的性格来说的话……
“准了,近来国家艰难,各地灾情频频,户部财政吃紧,所以,这次修缮的银两,从内库拨付,此事工部和内官监去商议吧。”
朱祁钰看着呈上来的奏疏,倒是也没多说什么,直接了当的就批准了工部的请求,而且还贴心的用自己内库的银两来负责,顿时让底下的沈尚书一阵大喜,不过,又很快意识到,这不是应该高兴的事,所以立马又恢复了正经……
随后,其他各部又禀报了几件事情,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事,于是,早朝就此散去。
不过,就在天子起身离开之后,众人各自离开大殿,饥肠辘辘的回去吃早饭的时候,宫中又传出了一道口谕,却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平静了许久的朝局,已经开始重新酝酿起了新的漩涡……
南宫,重华殿。
“什么?”
朱祁镇坐在御座上,看着底下的张輗和朱仪二人,颇有几分诧异的问道。
“让太子常朝听政?”
“回太上皇,确是如此。”
朱仪站在下首,看着太上皇惊讶的样子,倒是没有感到意外,毕竟,朝堂上下的群臣在听到这道旨意的时候,也和太上皇是一样的反应。
要知道,虽然说年前天子卧病的时候,曾经短暂的让太子在早朝上听政一段时间,但是,那毕竟是权宜之计,在天子重新临朝之后,太子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东宫,不在预闻政务。
但是,这道旨意一出,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太子将真正参与到朝务当中,尽管只是每旬一次的常朝,尽管也只能在旁边侍立听政,而不能发表看法,但是,毕竟是真正参与到朝政中来了,这一点对于朝中的各方势力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要知道,大明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经的太子听政制度,所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让皇太子参与朝政,并没有一定之规,很大程度上看皇帝的意思。
而如果往前面几朝倒的话,以太子殿下如今虚岁勉强满十岁的年纪,倒是也可以上朝旁听了。
所以,从礼制上来说,天子的这道旨意,挑不出任何的毛病,相反的,还又一次加强了天子稳固储本的用意,当然,这是明面上朝野上下的看法,至于私底下嘛……
“你们觉得,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出意外的是,短暂的沉默过后,朱仪和张輗便听到了来自太上皇的问话。
这种情况之下,说天子的好话自然是不行的,因此,二人对视了一眼之后,张輗率先道。
“太上皇明鉴,臣以为,皇上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太子殿下虽然聪慧,但是毕竟年岁尚幼,东宫课业本就繁重,如今又要听政,恐怕会压力过重,不堪重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