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问题,李景隆认为光是靠农业增产,是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的。
  所以,这不是成死循环了?
  李景隆微微摇头,在他眼里,确实是无解的死循环。
  姜星火淡淡一笑,看着两人目光坚定地说道。
  “不是没有办法,相反,办法不少,上中下三策,你们想先听哪个?”
  两人对视一眼,朱高煦开口抢声说道:“要先听上策!”
  “可以,但是有个事先声明。”
  姜星火点头说道。
  “不管是上策、中策,还是下策。我们所做的一切讨论、畅想,都极为可能不是现实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只讨论对策本身可操作的合理性,不讨论在当下大明的庙堂环境下,未来是否能真的实现。”
  见两人颔首同意,姜星火开始说道。
  “上策,作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最为简单的。”
  “只要大明在未来的一到二百年内人口达到峰值前,找到更适宜居住的陆地,把一部分超出耕地负担的人口迁徙过去,就可以让这片‘殖民地’成为大明北方气候崩溃时最稳固的压舱石万事开头难,只要找到宜居的陆地登陆,并且随后不断地拓展宜居的陆地,不断输送人口和物资,其实用不了几十年,很快就可以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对大明本土形成初步的反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好处还会越来越明显,便可以缓解这次持续数百年的小冰河期灾害了。”
  姜星火开口缓缓说道:“我可以保证,这块新的陆地,农耕条件一定是比大明现有的条件更加优秀的,中部有着广袤的平原和南北贯通的水系,也同样是雨热同期,易于耕作。”
  顿了顿,姜星火又补充道:“不过,虽然说起来似乎简单,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可谓是福泽万代,但耗时耗力。”
  既然是畅想讨论,那当然就默认庙堂环境允许这种政策的发生。
  朱高煦与李景隆都点了点头。
  李景隆皱眉沉默了半晌后,忽然抬起头说道:“若是新的陆地自然禀赋如此优越,开拓新的陆地倒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办法。只不过我华夏素来安土重迁,如何会有人抛家舍业不远万里地去新的陆地上讨生活呢?”
  姜星火沉吟剎那,他要是告诉两人,在未来其实会有很多人远赴万里去淘金,只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恐怕不是现在的例子也没什么说服力。
  可就在姜星火沉思之际,朱高煦却忽然插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要钱不要命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有一个开头的,知晓了那边天地广阔,不用再挤在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上,而是在那边一个人能种三十亩地,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去了。”
  “什么安土重迁。”朱高煦撇撇嘴,“说白了,不就是冒险的收益,没达到能让人豁出命去干的地步吗?”
  姜星火一时语塞,李景隆也是有些尴尬,道理,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李景隆想了想,继续深究道。
  “大明到了未来一百年内的时间段,定然是国力雄厚、人口众多,就算确实如高、高羽所说,想要移民海外的人趋之若鹜,可是新的陆地,别无它物。”
  李景隆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样一来,一开始的小规模移民恐怕很难积攒出足够的资源供后续人使用,大规模移民过去之后,一开始的数年肯定不能依靠耕种自给自足的,如此多的人,如何获取足够粮食、衣物等基础物资呢?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吧。另外,如果真的后续大量移民过去后,大明本土的耕地怎么办?还得安排人手维持耕种吧。若移民的都是无地的人口还好,可若是真有利益,就注定会有很多有地之人也会卖地而去,到时候大明本土的粮食反而不够吃了怎么办?这些工作可是浩大的工程!”
  朱高煦听完,亦是连连点头,颇为赞许地瞥向李景隆。
  这位仁兄不愧是纸上兵圣,实践能力怎么样不说,起码纸上谈兵的时候,讲的还是头头是道的,朱高煦觉得自己就没有这个水平。
  面对李景隆的质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