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凭什么你们能把压榨百姓说成是耕读传家?
  凭什么遇到事情就要苦一苦百姓?
  凭什么民族英雄都要被抹黑?
  道理,越辩越明。
  再过几个月,就让你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书生意气,什么叫做挥斥方遒。
  至于要是卫道士们被自己喷急眼了,想玩点真实的,那就更好了。
  最好弄死我,让我快点穿越回家,求求了。
  就在姜星火难得地思绪活泛时,身边李景隆这时候说道:“这便是华夷之辨了。”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用以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换句话说,在春秋时代,划分蛮夷与华夏,是按礼法的。
  这便是因为华夏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蒙古人便是夷狄。”朱高煦毫不迟疑地先说为敬。
  李景隆开口道:“夷狄的定义,汉书里应该是最准确的,便是说夷狄披头散发向左开衽,都是人面兽心之辈,与华夏的章服典籍习俗饮食语言都不一样,偏居在北地一隅,逐水草以射猎为生。”
  姜星火看两人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觉得事情好讲了不少。
  其实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即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先秦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华夏礼仪的有无,汉晋以后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血缘远近、地缘起始。
  这便是因为汉晋以后,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时,这种划分可以保护华夏族群的存续。
  在姜星火前世,依然有很多学者受到了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就莫过于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民族主义色彩。
  当中原华夏政权不稳,蛮夷入侵之时,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华夷之辨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维武器。当然了,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一般,并非是大民族主义作祟,亦非歧视异族。
  从更深层次来看,华夷之辨的观念促成的是一种凝重执着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顽强地抵抗异族的征服。
  “华夷之辩,这里藏着的意思就是,到底什么算是华夏,如果夷狄入主华夏,那么只要他们遵循华夏的礼法制度,便是华夏了吗?”姜星火问道。
  朱高煦作为一个带有朴素爱国热忱的军人,自然不愿意这么承认。
  否则的话,那他们对抗蒙古人的意义何在,难道是推翻华夏吗?
  姜星火又提出了更难的思辨问题。
  “或者说,举个唐代归义军的反例,当华夏王朝被入侵时,孤悬在边疆的汉人将领带着一小部分汉人和一大部分当地的蛮夷,抵抗其他异族的入侵,那他算谁的民族英雄?”
  “再举个刚才提到过的例子,金国入主中原,蒙古人入侵金国的时候,汉人为了维护心中的正统,去抗击蒙古人,那他算谁的民族英雄?”
  大约是嫌两人的脑子还不够乱,姜星火继续问道。
  “刚才说的是汉人,如果这人本身是个汉化的异族,连异族语言都不会说,他带着汉人和异族,去抵抗其他异族的入侵,那他算谁的民族英雄?”
  三个问题,已经当朱高煦的大脑宕机了。
  可偏偏,朱高煦此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