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节(2 / 4)
朱鉴,字用明,号简斋。
不错,趁着夜色轻车简从来到李府的,正是最近风头最盛的内阁大学士朱鉴。
此刻的朱鉴,少了几分在朝廷上的刚硬,多了几分温润,再度拱了拱手,叹道。
“原德有此心,老夫却不能不来,今日之事,委屈原德了。”
李贤苦笑一声,却也未在多言,只道:“外间寒凉,还请用明兄随老夫入厅中一叙。”
于是,二人进了花厅当中,各自落座,一盏香茗摆在面前,淡淡的茶香缭绕,二人皆是有些沉默。
片刻之后,朱鉴率先开口,道:“原德,今日之事,是老夫对你不起,原本,只想让你以冬至大节的仪注为引子,顺势提起东宫之事,可谁料到,俞仕朝那个老家伙突然冒了出来,结果……唉……”
自从那天晚上,和焦敬,任礼等人不欢而散之后,朱鉴虽然不想承认,但还是不得不说,任礼说的是对的。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局势越来越朝着对于他们不利的方向发展。
内阁当中,俞士悦不再一味的持激烈的对抗态度,朝中的舆论风向开始隐约发生转变,宫中皇后诞下的是皇女而非皇子,他们最后的期盼,襄王也被岷王给两杖打回了府邸养伤。
除了宫中皇女的事情,非人力可以控制外,诸多迹象,都显示出,天子已经起了疑心,并且还是着手开始反制。
别的不说,襄王事件,十有八九便是天子的手笔。
这显然是个坏消息!
对于朱鉴等人来说,想要推动太子府备置属官,天子是绕不过去的坎,一旦奏疏递上去,就得有把握让天子不会否决,不然的话,再多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而他们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天子抗拒薄待太上皇的态度,在朝堂上展露出来。
如此一来,礼法便会成为他们的武器,让天子在太子一事上必须让步以显示自己对太上皇的尊重。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太难找了。
原本襄王是最合适的,但是,岷王一出面,襄王别说上奏了,到现在伤还没养好。
所以,朱鉴只能找到了李贤。
说来,这件事情还得感谢成国公府的小公爷朱仪,太上皇不在京中的这段时间,若非是他四处奔走,朱鉴就算是想要找人帮忙,一时也难打开局面。
李贤曾受太上皇重用,如今又是礼部侍郎,让他出面,正好合适。
何况,冬至大节的仪注,礼部之所以拖到现在,也是因为对该如何对待太上皇而争论不休。
大宗伯胡濙不管事,王一宁偏向保守,既不想违反礼法,又不敢得罪天子,犹犹豫豫的一直拖着。
于是,在朱仪的牵线下,通过袁彬征得了太上皇的同意之后,朱鉴便找上了李贤。
按照最开始的打算,李贤要做的,只是以礼部的名义,呈上冬至大节的仪注,这样一来,无论天子同不同意,其实都有能够应对的办法。
天子若是不情愿,那么便可搬出礼法,借此事让群臣明白,天子对太上皇的抗拒之心,进而争取东宫属官。
如果天子答应下来,也不是坏事。
一则之后朝拜太上皇更加名正言顺,二则,天子既然做出了让步,那么再提出东宫属官之事,天子否决的话,朝堂舆论也势必会有所不利。
当然,理论上来说,前者是最佳状态,因为冬至大节,的确有礼法仪典可以辩一辩。
但是后者的话,天子若是豁出去面子不要定要否决,那么朱鉴等人也只能接受。 ↑返回顶部↑
不错,趁着夜色轻车简从来到李府的,正是最近风头最盛的内阁大学士朱鉴。
此刻的朱鉴,少了几分在朝廷上的刚硬,多了几分温润,再度拱了拱手,叹道。
“原德有此心,老夫却不能不来,今日之事,委屈原德了。”
李贤苦笑一声,却也未在多言,只道:“外间寒凉,还请用明兄随老夫入厅中一叙。”
于是,二人进了花厅当中,各自落座,一盏香茗摆在面前,淡淡的茶香缭绕,二人皆是有些沉默。
片刻之后,朱鉴率先开口,道:“原德,今日之事,是老夫对你不起,原本,只想让你以冬至大节的仪注为引子,顺势提起东宫之事,可谁料到,俞仕朝那个老家伙突然冒了出来,结果……唉……”
自从那天晚上,和焦敬,任礼等人不欢而散之后,朱鉴虽然不想承认,但还是不得不说,任礼说的是对的。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局势越来越朝着对于他们不利的方向发展。
内阁当中,俞士悦不再一味的持激烈的对抗态度,朝中的舆论风向开始隐约发生转变,宫中皇后诞下的是皇女而非皇子,他们最后的期盼,襄王也被岷王给两杖打回了府邸养伤。
除了宫中皇女的事情,非人力可以控制外,诸多迹象,都显示出,天子已经起了疑心,并且还是着手开始反制。
别的不说,襄王事件,十有八九便是天子的手笔。
这显然是个坏消息!
对于朱鉴等人来说,想要推动太子府备置属官,天子是绕不过去的坎,一旦奏疏递上去,就得有把握让天子不会否决,不然的话,再多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而他们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天子抗拒薄待太上皇的态度,在朝堂上展露出来。
如此一来,礼法便会成为他们的武器,让天子在太子一事上必须让步以显示自己对太上皇的尊重。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太难找了。
原本襄王是最合适的,但是,岷王一出面,襄王别说上奏了,到现在伤还没养好。
所以,朱鉴只能找到了李贤。
说来,这件事情还得感谢成国公府的小公爷朱仪,太上皇不在京中的这段时间,若非是他四处奔走,朱鉴就算是想要找人帮忙,一时也难打开局面。
李贤曾受太上皇重用,如今又是礼部侍郎,让他出面,正好合适。
何况,冬至大节的仪注,礼部之所以拖到现在,也是因为对该如何对待太上皇而争论不休。
大宗伯胡濙不管事,王一宁偏向保守,既不想违反礼法,又不敢得罪天子,犹犹豫豫的一直拖着。
于是,在朱仪的牵线下,通过袁彬征得了太上皇的同意之后,朱鉴便找上了李贤。
按照最开始的打算,李贤要做的,只是以礼部的名义,呈上冬至大节的仪注,这样一来,无论天子同不同意,其实都有能够应对的办法。
天子若是不情愿,那么便可搬出礼法,借此事让群臣明白,天子对太上皇的抗拒之心,进而争取东宫属官。
如果天子答应下来,也不是坏事。
一则之后朝拜太上皇更加名正言顺,二则,天子既然做出了让步,那么再提出东宫属官之事,天子否决的话,朝堂舆论也势必会有所不利。
当然,理论上来说,前者是最佳状态,因为冬至大节,的确有礼法仪典可以辩一辩。
但是后者的话,天子若是豁出去面子不要定要否决,那么朱鉴等人也只能接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