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节(3 / 4)
“果真如此?”
姜星火笑意吟吟地看着他,似乎就在等他说这句话。
“孔子称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希路闻言,脸色一变,几滴冷汗,从他的脊背上滑落了下来。
聪明如他,当然明白了姜星火这句话的意思。
坏了,真被他找到了!
而且,还不是断章取义,是正正经经的孔子原话。
片刻,姜星火才开口问道:“既然横渠先生说的你不认,那你祖宗说的,可还认?”
“这是什么意思?”
纪纲蹙眉小声问李至刚道。
李至刚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多琢磨了几息,方才回过味来。
“表面意思是孔子说他只看到了颜回的进步,从来没看到颜回的停止但若是结合《有命论》里‘穷理尽性知天命’的解法争议,那就成了圣人的天理和天命,到底是学而知者,还是生而知者?”
如果以后世人的视角来看,这算个什么问题?
直接回答,这世界上就没有圣人,孔夫子也是学习来的,不就完事了?
但把这个问题放在明初,放在理学,放在诏狱里的此时此刻来看,这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颜回是不是圣人?
是,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谁敢说他不是圣人?
那么二程的解题法,就被姜星火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也就是说,如果穷理尽性知天命是一体的,那么为什么圣人颜回,按理说已经应该知天命,已经尽性的圣人,在孔子嘴里,还在进步,还没有停止?
没有停止,就意味着没有到“穷理”的极限。
而圣人,在如今的定义里,一定是通晓天命,已经是尽全人性的。
这就出现了巨大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穷理≠尽性=知天命
——二程的解题法,被姜星火证伪了!
这也是程朱理学缝合过多的弊端之一,缝合的东西终究是缝合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遇到《论语》明确的、不可和稀泥的原句的时候,就解释不通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心知肚明。
孔子不是圣人颜回不是圣人,世界上没有圣人,没有生而知之者,道理不可能穷尽,人性不可能尽全,天命不可能知晓。
孔希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同时“穷理、尽性、知天命”,三个项目同时达到100%状态的圣人吗?
未必不知道只是不愿意,也不能承认而已。
因为孔希路要是这么回答,那他就彻底输了,不仅仅是输了辩经,而是输了他所拥有的一切.身份、地位、名望、荣耀。 ↑返回顶部↑
姜星火笑意吟吟地看着他,似乎就在等他说这句话。
“孔子称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希路闻言,脸色一变,几滴冷汗,从他的脊背上滑落了下来。
聪明如他,当然明白了姜星火这句话的意思。
坏了,真被他找到了!
而且,还不是断章取义,是正正经经的孔子原话。
片刻,姜星火才开口问道:“既然横渠先生说的你不认,那你祖宗说的,可还认?”
“这是什么意思?”
纪纲蹙眉小声问李至刚道。
李至刚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多琢磨了几息,方才回过味来。
“表面意思是孔子说他只看到了颜回的进步,从来没看到颜回的停止但若是结合《有命论》里‘穷理尽性知天命’的解法争议,那就成了圣人的天理和天命,到底是学而知者,还是生而知者?”
如果以后世人的视角来看,这算个什么问题?
直接回答,这世界上就没有圣人,孔夫子也是学习来的,不就完事了?
但把这个问题放在明初,放在理学,放在诏狱里的此时此刻来看,这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颜回是不是圣人?
是,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谁敢说他不是圣人?
那么二程的解题法,就被姜星火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也就是说,如果穷理尽性知天命是一体的,那么为什么圣人颜回,按理说已经应该知天命,已经尽性的圣人,在孔子嘴里,还在进步,还没有停止?
没有停止,就意味着没有到“穷理”的极限。
而圣人,在如今的定义里,一定是通晓天命,已经是尽全人性的。
这就出现了巨大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穷理≠尽性=知天命
——二程的解题法,被姜星火证伪了!
这也是程朱理学缝合过多的弊端之一,缝合的东西终究是缝合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遇到《论语》明确的、不可和稀泥的原句的时候,就解释不通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心知肚明。
孔子不是圣人颜回不是圣人,世界上没有圣人,没有生而知之者,道理不可能穷尽,人性不可能尽全,天命不可能知晓。
孔希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同时“穷理、尽性、知天命”,三个项目同时达到100%状态的圣人吗?
未必不知道只是不愿意,也不能承认而已。
因为孔希路要是这么回答,那他就彻底输了,不仅仅是输了辩经,而是输了他所拥有的一切.身份、地位、名望、荣耀。 ↑返回顶部↑